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重拾“龙山石”的记忆
www.dqnews.com.cn 2016-08-24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龙山石开凿的德清长桥虎头石
 
古代大型龙山石料就是这样一凿凿开采
 
林则训仰望古龙山石矿
 
林家祖上用龙山石重修的德武桥
 

巨大的凤溪桥石梁

 

  发现巨型桥石

  听说阜溪街道龙胜村内有一座六家桥,其背后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为了找寻这座老桥,记者想到了当地的一位老人——蔡永法。蔡永法就是为新四军烈士守墓几十年,众人皆知的道德模范,而他另外还有一个民间故事王的衔头。经联系,蔡永法欣然为记者作向导。

  记者随蔡永法至龙胜村坞里自然村,沿一条溪流前行,蔡永法说,前面有一座独石溪埂桥,要不要看看,记者觉得桥名很特别,于是前往。遗憾的是那老石桥已经变成水泥桥了。记者向离桥不远处的一户农家询问,据村民沈林元说,上世纪70年代,老桥被山洪冲塌,后来县桥工队建起了水泥桥。但老石桥的梁石还在。随沈林元来到一处堤岸上,只见一块巨大的条石铺在路旁,石的侧面有“凤溪桥”三字。蔡永法说,就是它,当年凤溪桥只用这一块条石搭建,所以叫独石溪埂。

  经估测,这块桥梁石长约7.5米,宽约0.7米,厚约0.4米,如果竖起来足有两层半楼高,重量约5~6吨。以往在小溪流上见过独石桥,从未见过这样长的独石桥。这巨石从何来,又是如何搬运到这里的?

  更让记者感兴趣的是,这块石头属于典型的龙山石。在德清的古建筑中,武康石用量最多,其次就是龙山石,龙山石的构件以其石质优,体型大,经久耐用而让人赏识。德清老长桥上那些巨大的梁石就是龙山石。以往只知它们出产于龙山,但没有找到能够开凿如此巨大石材的矿场。记者曾询问洛舍的一些矿山老板,他们只知炸山取石,并不知古龙山石矿。也观察过一些矿区,要么石质不对,要么石隙多、零碎,不太可能开凿大石料。此事一直记挂于心。现在,龙山附近发现大型的龙山石或许能找到答案,解开龙山石不为人知的事。

  蔡永法好像看出了记者的心思,讲述了当地一个民间传说:从前凤溪边有一个老人,看到当地人过溪不便,想建一座桥,但苦于筹不到建桥的钱款。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有人告诉他,离此地不远的龙山上有一块石头可以搭桥。第二天他便去龙山,只见那里真的摆放着一块大条石,不长不短,架在凤溪上正好。但是这么大的石头怎么把它运到凤溪上呢。到了晚上,他又做一梦,梦中人告诉他,你只要取一根竹梢,站上石头,轻轻鞭打,口喊驾!驾!便会随你前行。他照着做了,石头果然动了起来。于是这块大石头架在了凤溪之上。

  说完,蔡永法笑着说,这只是传说,你若真的想知道这块石头的来历,可以去找一个叫林则训的人,他是这一带有名的祖传老石匠。

  找寻龙山石矿

  几天后,记者在龙胜村一个叫沙岭头的村坊找到了林则训老人,老人今年80岁,身材瘦小,却挺精神。林则训祖上是平阳人,因战乱逃难到湖州埭溪,以开山取石为业。后其祖父定居在洛舍沙岭头。他们林家的石匠技艺非常有名,当地及周边地区建庙、造桥都会找他们,乾元镇幸福村的德武桥也是他们重建的。这让记者对林家的石匠技艺肃然起敬,印象中,德武桥是德清保存最完好的石拱桥,桥形漂亮,桥上的龙山石构件凿得非常规整,造桥技艺高超。

  林则训23岁才学石匠,因其父亲认为做石匠太苦,也没啥出息,不让他学。但是林则训在为父亲帮工时总是偷偷地学,后来父亲拗不过,收子为徒,这一干就近半个世纪。

  说起凤溪桥,林则训马上说,是那座独石桥吗?是他父亲在民国初建造的。父亲告诉过他,这块大条石就在龙山开凿。然后砍伐树木垫在条石下,慢慢滚到河滩边。等到发大水时,装船运到凤溪架设。

  林则训说,他们开凿的石材都来自附近的龙山,古时就称龙山石。当地还流传一则故事。据传,当年孟姜女寻夫来到龙山,在一块石塔上过夜,立刻被无数蚊子叮咬,无助的孟姜女长叹一声:“可怜我夫范杞良……”蚊子一听怔住了,羞愧不已,把吸进的血全部吐在了石塔上,石头上顿显点点红班,从此龙山石也被称为孟姜石。而点点淡红或淡黄斑正是龙山石的一个特征。

  林则训告诉记者,他们祖上开始是在山上寻找突兀于山坡的大石头,把它剖开做成石材,因为这种石头就像玉石的籽料,经过大自然的打磨,坚硬且少有裂隙,成材率高。后来这种石头采完了,就在山坡上开采。

  得此信息,记者有些激动,询问老矿还在不在?林则训说,在,但已开采得差不多了。老人表示愿意带记者前往。

  走进沙岭头以北一个灌木丛生的山坳,眼前出现一处悬崖绝壁。走到崖下,林则训老人用带去的凿子敲着岩石说,这就是从前开采的龙山石石矿,但是最好的龙山石已经开完,现在已取不出大料了。记者细观岩石,虽然因岁月的侵蚀,斑斑驳驳,但可以看出,其岩质与古桥上的龙山石一致,这里应该就是古代龙山石的出处。

  望着这嶙峋陡峭的岩壁,记者感叹工匠的神奇,仅凭几把凿子和锤子就能在这么硬的岩石上开凿出规整的建筑材料。林则训老人在一块岩石旁比划着说,别看石匠干的是粗活,但活里的讲究挺多。开石料首先是看石,观察这块岩石裂隙在哪里?可以开多大的料?从哪里下蟹子(楔子)?然后是打蟹子,每一个蟹子的位置必须打得非常精准,不然石头裂开的方向就改变。接着就地剖石,用大锤把蟹子打入岩石中,岩石就按你要的走向脱离岩体。最后是錾石,把取下的石料修整成需要的尺寸。老人补充说,这每一步说起来容易,做时全凭经验了。像他父亲那样的石匠,想开什么样的石料,就有什么样的石料。

  身临古龙山石矿,听老石匠的讲述,记者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幕幕古人采石的场景,巨大的凤溪桥条石正从这里运出……

  记住古龙山石

  在德清,武康石的知晓率很高,近年来的大力宣传,武康石给人的印象是一种珍贵的石头。其实武康石在地域上分布非常广泛。因质地较松软,易于开采,古人大量用于建筑材料。由于市场需求量大,武康的石料旺销各地,由此远近闻名。到了明末清初出现了滥采的局面,山头到处是矿场,生态严重破坏。于是政府明令禁止,武康石开采量逐渐减少。到了清中期,品质更优的龙山石逐渐兴起,成为替代武康石的建筑石材,也曾经声名鹊起,畅销各地。

  从矿物学上分析,龙山石属钾长石,是花岗岩的一种,因其色泽好,硬度高,且耐磨耐蚀,是优质的建筑材料,特别适合做大型的柱子和梁材,德清的许多庙宇、桥梁等都用龙山石建造。到了近现代,水泥的广泛应用,开采成本高的龙山石退出了历史舞台。由于龙山石开采时间较短,其知名度不如武康石高。

  但是龙山石并没有消失。现在,观察德清的古建筑,可以看到一种呈肉红或淡黄色带黑斑,且有反光点的石材,这就是龙山石。这种印记在古桥梁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德清宋元明及清早期的桥梁,基本采用武康石建造,到了清中期间有了龙山石。清末及民国则大部分采用龙山石建造。有些宋元古桥上也有龙山石,则证明它在清或民国作过修缮。

  和武康石一样,龙山石原本是山中的岩石,因为经过了人的加工,成了人类建筑物的构件,这就有了人文的意义。龙山石和武康石一起会伴随着古人的遗迹永久留存于世。

 
作者: | 记者 宣宏 文/图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