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酷暑季节,与大部分市民躲在空调里避暑不同,新市仙潭摄影沙龙俱乐部的会员们喜欢在清晨和傍晚,背着大包小包,手持重约十几斤的“长枪短炮”,不知疲倦地奔走于各个摄影基地。
这群摄影发烧友们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
因爱好相聚在一起
时光倒退至6年前,沈加秀、张云泉、茹坤林等人因为爱好摄影,相聚在新市老年协会摄影组。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摄影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勤于实践,私下里互相分享摄影心得。茹坤林在新市古镇经营着一家金器店,这里也成了这群老人茶余饭后闲谈摄影的聚集之地。
在他们周围也有一些爱好摄影的朋友,大多已退休在家。忙碌的生活变得安逸,心中不免会有一丝失落。渐渐地,每当日暮降临时,前来金器店报到的人数便越来越多。一次偶然的聚餐,有人在席间趁着酒兴提议成立一个摄影俱乐部,大家一拍即合,当场推选沈加秀为俱乐部的“带头人”,一支花甲老人摄影俱乐部应运而生。发展至今,共有20名会员,最年长者已有80岁,老人们的生活因摄影而精彩。
晚年生活更充实
6年间,仙潭摄影沙龙俱乐部的会员们踏寻人文情怀、行走足迹遍布山川河流。他们去过丽水云和县、衢州文成县、安徽宏村、云南、越南、柬埔寨等地,虽然每次旅行拍摄都是对这些老人身体和意志的考验,但是这种走进大自然的摄影过程让他们乐在其中。
沈强从小在照相馆长大,他笑称自己“一辈子没离开过照相机”。退休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摄影中。他曾经带着相机、骑着单车跑遍新市附近,为每座沧桑的古桥留下珍贵的纪念,并将这些照片制作成影集,并刻录成光盘。
去年秋天,沈强跟俱乐部的会员们来到了安徽宏村采风,为了找到更好的拍摄角度,大家一次次上山踩点。“一天中,最美的光线时间是在清晨和傍晚。”沈强说,深秋的凌晨特别冷,3点钟,大家背上十几斤的摄影器材上山,只为等待一个日出。负重上山下山特别累,但是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耀万物时,这群“老顽童”们咔嚓、咔嚓不停拍摄,如孩子般兴奋与满足。
“拍鸟达人”茹坤林在俱乐部有个响当当的绝技——闻声知鸟。当鸟伴随着清脆的叫声低飞而过时,大伙还没来得及反应,茹坤林早已能辨别是什么鸟。有一次,茹坤林从湖州网友处得知,“百红鸟”已迁徙至德清一带,于是天蒙蒙亮,茹坤林与同伴一起背上行囊,前往新市镇三里湾,架起摄影机器,在草丛里静静守候。忽然,一声鸟啼,茹坤林兴奋地喊着“来了,来了”,他迅速定位百红鸟的大致位置,聚焦、按下快门,收获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
如今,俱乐部的会员们早已为自己添置了更专业的单反相机,有的器材甚至花费8万多,可谓“视器材如命”。前几日,俱乐部的会员们正在德清与桐乡的交界处拍摄燕子喂食的照片,返程的途中,忽然倾盆大雨,大家骑着电瓶车一时寸步难行,没有一点遮雨装备的会员们第一时间用身体护住了摄影器械,自己却任凭雨水冲刷。回到家后,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顾不上换衣服,拿出相机仔细检查,看到照片与相机完好无损,才放下了心中的那块石头。
“因为喜欢,才会痴迷。”这是在俱乐部里最常听到的话,会员们不断地用摄影将美好瞬间变成永恒。沈加秀将自己精美的作品上传至网站论坛,深受网友的喜爱,还被网评为“摄影达人”;80岁的曹勋跟着大部队上山下水,精气神丝毫不差,他的摄影装备如果平铺开来,一张2米长的桌子都不够放;沈加敏随着子女前去美国生活半年,隔着半个地球,她一个星期3次传回照片,与会员们在网络上分享美国的自然风光……
做美丽家乡的记录者
这些年来,老人们手握相机、穿梭在新市的大街小巷,不断记录着当地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工农业生产成果。无论是蚕花庙会、羊肉节等大型活动还是家乡的建设、文明创建活动,会员们都向新市镇政府无私提供自己的照片。2012年,团队义务帮助新市镇筹建董润夫纪念馆,建成后,新市镇提供纪念馆边上的一间小房以作摄影俱乐部的活动场所,免去水电费用以表支持。有了专属于自己的活动中心,老人们从事创作的劲头更加高昂,他们用照片记录着自己“不老潮人”的生活。月色笼罩下的新市古镇,老人们不约而同赶来,一壶茶、一张小圆桌,他们分享照片、分享自己的快乐,古镇里不时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