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留住德清河流的文化记忆
www.dqnews.com.cn 2016-07-22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梅汛期刚过,德清大闸管理所环境改造工程又开始动工。这几天,设计人员正在为一块石头作精心设计,准备把它安放于所内最显眼的位置。

  老石头的故事

  这是什么石头,为何被如此看重?

  这是一块雕刻精美的老石头。不仅于此,更因它曾经受到一个人的关注,从此提升了德清水利人的治水理念。

  2001年,东苕溪导流港德清段拓浚工程开工。一天,施工人员在德清大闸不远处的朱家角清淤时,发现了一块2米多长的条石,清除泥土后,显现许多雕刻,随后被运到大闸管理所内。经考证,这是古代石牌楼的梁石,雕刻的龙首、狮子、祥云等纹饰栩栩如生。于是管理所把它摆放在门厅处,以供观赏。

  2003年6月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德清调研防汛工作,当时记者随行采访。当习书记走进德清大闸管理所时,被摆放在门厅处的这块石头吸引,只见他走过去弯下腰,上下左右细细观看,赞赏雕刻技艺,仔细询问了石头的来历,他还提醒管理所工作人员,石头上下位置放倒了。并嘱咐在场的水利部门负责人,在水利建设中要重视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

  习书记看石头一事,虽然只是他来德清调研时的一个小插曲,但是德清水利人却牢记了他的嘱咐,从此在传统的工程性水利建设中融入了文化遗存保护和利用的理念。

  留住文化遗存

  2005年,导流港德清段拓浚工程施工至乾元镇联合村处,那里紧贴河岸有一棵宋代古柏树。按施工方案,河道拓宽后,因古柏树伸入河道15米,应该移除,否则会影响泄洪。然而,这棵古柏树陪伴河道近千年,是导流港变迁的见证者。水利部门修改施工方案,向对岸加宽河道。不仅留下了古柏树,还给它砌石围护。

  接着,在古柏树斜对岸施工中,发现堤坝上有两个水泥墩子。经了解,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德清第一轮水利建设时留下的老闸口,那里曾经发生过可歌可泣的抗洪故事,是那个时代德清水利建设的缩影。老闸口留下了。

  从古柏树往北3公里,有一个太保塘,它突出于河道,使得导流港在那里拐了个弯,河道变窄。按照原规划,此处应该“裁弯取直”,但是在施工中发现,如果河道拉直,该处的一座石拱桥必须拆除或搬迁。这座桥,名为武德桥,它是原德清县与武康县的分界点,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桥形优美,保存完整,属县级文保单位。当水利建设与文物保护出现矛盾时,水利主动让道,修改施工方案,绕过了武德桥。

  2012年,乾元镇长桥河整治工程施工中,打捞起了上世纪70年代被拆的长桥石构件,收购者闻悉趋之若鹜,水利部门把它们珍藏起来。2015年,德清在导流港畔修建水文化博物馆,一块巨大的长桥桥额石陈列其中,令参观者仿佛又看到了古老的德清长桥,成了镇馆之宝。

  2014年东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开工。东苕溪流经下渚湖街道朱家村洪家涧组时形成急弯,古时洪水常常从此处破堤而入,被称为“险塘”,古人治水时,在堤坝上修筑了一个“石拦龙”,以减缓洪水对险塘的冲击力。在工程规划时,水利部门就石拦龙去留问题作了探讨:尽管现在石拦龙早已失去了水利功能,但是,它是先辈科学治水的见证。石拦龙保住了。

  2015年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德清段开工,在项目规划之初,水利部门就会同文保部门研究了沿途古迹的保护问题。南排工程穿越钟管镇干村村时,要把一条原本只有15米左右宽的河道,拓展至49米,河道改造后该河段上的三座古桥无法留下。是拆除,还是拆而不除?最后决定把这三座古桥按原样移建于附近蠡山景区的刘家港上。在那里,水利部门把古桥的移建与刘家港整治结合起来,使之与河道景观融合,相得益彰。

  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许多。就这样,十几年间,德清在水利建设中保留了大量与水有关的文化遗存。

  让河流靓起来

  自古以来,人们对水利的需求基本保持防洪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的保障方面,社会的进步必然推动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于是水文化概念被提了出来。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财产。2011年11月18日,水利部颁布《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这标志着水文化建设全面启动。

  十几年前,因为习书记的嘱咐,德清就开始探索和实践治水与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道路。近年来,水文化逐渐成了德清水利建设的特色,一批河流已经显现出文化亮点。

  现在每提起水文化,德清水利局局长曹汉祥显得有些激动,他说,目前我们正在大幅度提升德清水文化建设水平,比如东苕溪、十字港等一批中小河流正在改造,就拿东苕溪德清段来说,要把它打造成一条“水梦苕溪”,沿途有18处景观,那些被保护下来的水文化遗存无疑是景观中的亮点。不久的将来,这条河将成为没有围墙的水利博物馆。

  前段时间,县委副书记、县长王琴英在调研水利工作时,又询问了水文化开发保护情况。她指出,县水利等部门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扎实推进水利建设的同时,保护了一批水文化遗存,值得肯定。今后要进一步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水文化资源,彰显水乡德清的独特水文化魅力。

  的确,在水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德清水利人逐渐认识到,栽树、造景相对容易,而展示文化遗存难,它是不可再生资源。如今,那些被保护下来的古柏树、武德桥、石拦龙等等文化遗存,已经成为德清水文化建设中的一道道独特的耐人寻味的风景,一个美丽的现代江南水乡正在呈现。十几年来,德清水利人在变,但牢记总书记当年的嘱咐不变,回望德清水利事业的发展变化,令人欣喜,更加体会到了总书记的高瞻远瞩。

作者: | 记者 宣宏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