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上柏老街姚掌其60年坚守老手艺
www.dqnews.com.cn 2016-07-20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箍木桶!箍木盆……”如今,很多年轻人大概已不知道箍木桶这一行当了。可光阴倒退到几十年前,箍桶匠一边推着小车走街串巷,一边沿街吆喝的场景却是司空见惯。现在,箍桶匠的身影已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在舞阳街道上柏老街的一幢老房子内,82岁的姚掌其老人坐在木凳上,手里一把铁锤一下下掷地有声地落在木桶边上,他不紧不慢地拿起刨木工具将木桶的边料剔除干净,脚边散落了一地蓬松细卷的木屑。除了双鬓斑白、皱纹满面,眼前的这位老人与64年前一样,不说一句话,专心致志地在箍木桶,时间在他的手里仿佛走得特别慢。

  小时候,姚掌其腿上长了一个脓疮,因为家里经济拮据,耽误了治疗时间,导致老人一条腿残疾。身为长子的他,迫于生计,在15岁那年拜师学艺,学习3年,终于能独立完成一个木桶的制作。“学艺的时候,吃了不少苦,经常会受伤,不小心刨掉一块指甲那是常事。”姚掌其回忆说。

  “箍木桶是个纯手工的技术活儿,一点窍门也没有,完全靠手法和经验。”老人向记者展示着手上的“吃饭家伙”,跟了他一辈子的老工具在他的手里驾轻就熟,老人津津乐道:“箍木桶从选材、刨花、打孔、扎箍……每一样工序都马虎不得。”他介绍,将大小不一、角度不同的木板刨成适当的角度和尺寸,然后拼接起来正好是一个浑然天成的圆桶,这个过程完全没有计算公式,凭的就是眼神、手法和经验,没有岁月的累积是达不到的。

  1962年的时候,正是箍木桶的黄金时代,老百姓除了用木桶泡脚外,还可以用来装菜。“那个时候人均工资才几角一天,我一天能赚到2元。”姚掌其靠着精湛的手艺养家糊口,与妻子养育了四个小孩,如今也都成家立业。

  10年前,老伴离世,箍木桶这门传统手艺始终陪伴着姚掌其。定居在武康的子女们也会定期来探望老人,儿子姚阿昌帮着他准备一些木料,女儿们便分担起老人的家务活。

  “为人特别和善,在这一带居住的村民没有人不知道他的手艺。”邻居沈国朝看到记者的到来便忍不住凑过来,他不禁感慨,如今塑料制品和不锈钢产品占据了日常消费的大片市场,老人还在坚持着这门手艺,经常帮乡里乡外的村民免费修东西,这样的手艺人已经不多见了。

  近年来,一些“念旧”的市民慕名赶来购买老人的木桶,姚掌其说起这些内心掩饰不住的自豪:“有些专门从武康、乾元开车赶来买木桶的顾客说,用木桶泡脚保温持久,还有一定的保健功效,老的东西还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令人惋惜的是,对于这一门古老的传统手艺,合适的传承者却很难寻觅。姚掌其无奈地摇头:“这一门手艺怕是要失传了”,箍一个木桶需要花上一天的时间,赚钱也不多,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来做这一行。姚掌其说,半个世纪的坚守,他不愿意放下这一门手艺,而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也渐渐力不从心,“能多做一个是一个”老人说,用自己的老手艺让大家觉得传统工艺的优势所在,就是值得。

作者: | 见习记者 王钰涵 记者 李杰 图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