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一名中职教师的“工匠精神”
www.dqnews.com.cn 2016-07-18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提起“工匠”,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那些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瑞士钟表匠,也可能是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德国工人。事实上,每位中职教师的心里,也都驻着一位“工匠”。张国华老师就是这么一位工匠,近5年来,他带队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企业改进技术工艺、创效降本,共计节省资金5000余万。

  无偿解决

  企业技术难题

  张国华是湖州市技师学院的老师,这些天学院放暑假,他却更忙碌了。每天,他除了要忙学校的工作外,还要抽出时间和队友们去企业开展技改、技修服务。

  2012年,“张国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从那时起,张国华不再是一位单纯的中职教师,是带领技术服务队的副队长,每个成员都积极投身“帮扶企业增长,与企业共渡难关”的活动中,为困难企业提供无偿的技术服务与支持。

  浙江飞云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胶印设备的老企业,设备老化、维护困难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企业引进了2台新设备,却不想在调试过程中遇到了问题。

  “运行时设备出现混乱,毫无规律可言。当时,公司有订单在手,耽误出货时间,公司还可能支付违约金。”该公司生产部副经理来勇告诉记者,为了挽救损失,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连续加班攻关一个多星期,但仍未将问题找出来。

  无奈之下,企业联系到张国华。“我印象很深,打电话给张工的时候他正好骨折了,接了电话,拄着拐杖赶来了,我们真的很感动。”在张国华的帮助下,企业部分关键设备完成了电器化改造,实现了电脑控制,产品精度和稳定性大大提高。

  飞云机械只是张国华服务众多企业的一个缩影,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帮助,已成为张国华的一个常态。

  这些年来,经张国华改造和设计的还有德升木业60多万元美元自动砂光机、400多万美元的进口旋切生产线革新与改造;德清精雷电气公司数十万元的风机自动检测线;佐力药业的PLC控制制药专用自动生产设备等等。因为这些无偿服务与技术支持,“张工”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肯定。市县劳动模范、技术带头人、省职工技术能手、省“勇克时艰”杰出职工金锤奖等荣誉纷至沓来。

  搞职业教育

  要多和自己“较劲”

  张国华的无偿技术服务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记得有一次,他接到了武康开发区一家企业的求助,去该企业检查后,张国华确定了是机器芯片损坏。但是在高新设备上,芯片这类核心软件程序都是加密的,张国华想要破解,可是企业对他却没有百分百的信任,最终选择求助生产商,花钱检修。

  这件事对张国华的打击很大,他没有埋怨企业,反而跟自己较起了劲。回去之后,他对程序加密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希望以后遇到相似的事情,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获得企业的信任。

  “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拥有一桶水”。张国华要求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是一桶常换常新的水。为此,他不断研究摸索,学习新工艺、新技术。

  在他的电脑里,收藏了上百个技术改造的成功案例。只要一有空,他就会拿出来或自己琢磨,或向行业专家请教商讨。办公室里,从地上摞起来的《自动化控制》专业杂志已和桌子一样高,上面记录着最前沿的自动化技术。每一期,张国华都逐篇学习,逐条演练,不放过任何一个难点,用他的话说就是:“只有老师冲在了前面,才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过时、不落伍。”

  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他摸索出一种简洁易懂的教学方法。十多年来,培养了170名多企业专业岗位的技术骨干。

  20多次修改

  造最佳产品

  从一个普通的职工,到现在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企业眼中的好帮手,张国华始终认为专注才是最好的老师。

  “古代工匠大多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或几件内容相近的事,但随着科技发展和分工协作效率的提升,如今一个人有可能同时做几件事情,这对于个人的精力、素质和技能构成巨大挑战。”张国华坦言,只有明确业务核心,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接到浙江新明辉电光源有限公司的求助,要求张国华对设备进行半自动化改造,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此后,张国华三个多月都没睡过一个好觉,先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对现有工艺进行调研,又和该公司负责人一起多次进行可行性推演,最终才确定改造方案。

  在改造过程中,为了解决半自动化设备与人工的同步协调这一问题,张国华又对方案进行了不下20多次的修改,最终设备运行稳定,使企业生产效率得到较大提高,产品的次品率明显下降。

  张国华的这份钻研和“工匠精神”所倡导的执着专注不谋而合。他认为,优秀的工匠不会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而是根据环境的变化,在品种、款式、材料、工艺、流程等方面寻求改进。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工匠精神”是核心。在我县企业技术创新的大潮中,张国华正是一位很典型的践行者。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企业职教老师,越来越多技术工人能秉持这种精神,将“德清制造”推向更高水平。

作者: | 记者 李婷 通讯员 邓超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