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定格那段难忘的岁月
www.dqnews.com.cn 2016-07-11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56年,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在冯彭年老人看来,因为刻骨铭心,往事仍然历历在目。7月6日,乾元镇西郊社区的冯彭年老人晒出珍藏着的两张老照片,讲述了他“支援宁夏”的那段难忘岁月。

  两张珍贵的老照片

  73岁的冯彭年拿着两张泛黄的黑白合照,向记者讲述了照片的故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中央决定:若干年内,从各省、市抽调一批劳动力与专业技术人员到宁夏支援建设。当年年底,浙江省委发出指示,动员30万青年支援宁夏建设。1960年,新市镇有24位青年响应号召支援宁夏,冯彭年就是其中之一。

  “那次支援宁夏,全县去了近200人组成了一个营,县长带队。我们新市镇的24人出发前相约在当时的杨树湾合影留念,现在新市有条宁夏路,就是那次合影之后改的名。”老人拿着其中一张老照片笑着说。

  “24个人里面我年纪最小,才16岁,我报名的时候怕父母不同意,就没和家里说,最后选上后家里人还是很支持的。”冯彭年指着照片里一张稚嫩的面孔说,“那时的口号是一人支宁,全家光荣。”1960年4月,年仅16岁的冯彭年怀着支援宁夏、建设宁夏的雄心壮志,来到宁夏银川市的一家内燃机厂工作。

  “一大半都已经去世了。”看着照片上的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冯彭年低声说。他曾凭记忆一个个去寻找过,遗憾的是,照片上超过一半的人都已经去世了。唯一让冯彭年感到欣慰的是,还有几位当年参与建设的朋友健在,他们经常会互相联系。

  艰苦经历是笔财富

  沉浸在回忆中,记忆的闸门似乎也打开了,老人畅谈起他在宁夏的那些难忘岁月。

  “我在宁夏待了两年,1962年6月因为精简运动从宁夏回来,这两年可是吃了不少苦。”冯彭年说,当时的银川落后和破旧,还有一首调侃的顺口溜:“一条大街两座楼(邮电大楼、百货大楼),一个警察把两头;一个公园两个猴,一泡尿能撒到头。”加上初来乍到,生活环境和饮食都令他很不适应。

  原来,支援宁夏前他在新市镇供销站工作。但到宁夏后,分配给他的工作是加工内燃机零件,这对从来没有干过这类活的人来说,无疑是个考验。他在工厂里边做边学,因为速度太慢曾经受到同伴们的嘲笑,对此,他只能默默忍受。“我也是好强的人,不能给家乡人丢脸,所以我到了晚上还在学习。”冯彭年说。

  当时还有一个困难就是水土不服。老人介绍,宁夏的气候和饮食都与浙江截然不同,主食是面条,一年都没有一顿米饭,加上冬天十分寒冷,年仅16岁的他常感冒拉肚子。

  “那里的生活太艰苦了。”老人回忆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宿舍漏风,风沙大的时候,每次睡醒床上都是沙子,加上昼夜温差太大,到了秋天,一床棉被根本起不了作用,晚上常常会被冻醒。

  但老人后来才明白,这种艰苦的生活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回到家乡后,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也有充满欢笑的时光

  在老人的回忆里,虽然艰苦的岁月有时让他们热泪盈眶,但也有充满欢笑的时候。

  “那时,一个月有15块钱工资,我和好朋友戴志良每月都会上街,逛逛百货大楼,在邮电大楼给家里亲人发封信。每次都是说说笑笑,大口嚼着比面包还要厚的“老饼干”,拿着一包‘大果子干’回宿舍。”老人回忆道。

  “我们宿舍有个人,不知从哪里抓了个小狐狸,放在宿舍养着,弄得宿舍里臊气哄哄的。由于环境的改变,它老是叫唤。当晚半夜里,我们听到有爪子“挠门”声,隔着窗户一看,老狐狸竟然来了!吓得我们赶紧把小狐狸从门缝中送了出去,哀哀嚎叫的小狐狸也不叫了,立即被老狐狸带走了。”老人津津有味地回忆起当初的趣事。

  冯彭年还说,他当时最开心就是遇到了一个好朋友。24位支援宁夏的青年中,戴志良当时也是16岁,因为是同龄人两人有着不少共同话题。冯彭年身体不好,戴志良也非常照顾他,渐渐地,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份友谊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今戴志良住在武康,他们常聚在一起聊以前的日子。最后,冯彭年说,现在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再到支援的地方去看看,因为那里有太多的美好的青春记忆。

作者: | 见习记者 张志炜 文 记者 李杰 图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