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训成为儿子讲解先祖手写对联意义
傅氏后人与村工作人员在纪念馆前合影(左三傅训成,左一傅亘之 )
傅氏后人捐赠物品
“所著书不下亿兆余言,皆经天纬地之学。”这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曾说过的一句话,而话中所描述的人,就是清末从我县钟管镇走出去的知名外交官——傅云龙。时隔百余年,傅云龙的后代已经移居福州、苏州、上海、杭州等地,然而,文化与血脉仍是代代相连。日前,傅氏后人再次回到德清这片土地寻根,并将傅云龙生前所用物品捐赠给当地纪念馆,以作收藏。
“这就是我经常跟你提及的钟管,家乡的人还为你的高祖建了纪念馆,咱们这次去好好看一看。”随着汽车驶进钟管镇,坐在一旁的老人难掩激动,望着窗外的一幕幕,父子俩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絮叨着两辈人的故乡情结。而这父子俩就是傅云龙的曾孙傅训成及其儿子傅亘之。
不曾见面
血脉代代相连
汽车在纪念馆门口缓缓停下,傅训成刚踏上这片故土,就有认识他的族人相拥寒暄。“阿勇啊,这是我儿子,我今天带他来家乡走走。”握着坟亲阿勇的手,傅训成直奔纪念馆展厅。
自2010年12月底,纪念馆建成后,每逢来钟管省亲,傅训成总不忘来纪念馆转转。这并不是像往常一样的游历,而是一字一词地阅读和斟酌。钟管村党委书记沈建宏告诉记者,其实纪念馆里许多资料,都是由傅训成亲自收集并整理,最终捐赠给镇文化中心的。资料有傅训成到浙江图书馆复印的傅云龙日记、手稿、书信,及部分著作,也有傅云龙及其子女的手稿原件。资料送来时,傅训成老先生一张张纸边交代边记录,十分仔细。而傅训成也助推了纪念馆的进一步落成。
尽管此次是跟着父亲第一次来到纪念馆,但傅亘之对纪念馆里的一切却并不陌生。因为从父亲的口中,眼前这一幕幕早已被描绘了好多遍。随着慢慢前移的脚步,傅亘之与父亲时而聊起高祖曾写的著作,时而感叹高祖当时所处的时局。对文化的解读,父子各抒己见,而最终相视一笑。
指着展厅进门左侧墙上那一张家谱,傅训成告诉自己的儿子:虽然有一些亲人不曾见过面,但这张家谱述说着血脉相连。
“志道扬德依仁游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见到傅云龙手写的对联时,傅训成有些激动。指着那两行红底黑字,傅训成逐字讲解,并告诫儿子要谨记高祖的话。
传承文化
为“传家宝”找归宿
“货车来了!”随着一位村民的喊声,在场的人纷纷回头望向门口,傅训成大步走了出去。看到工人们正将一张红木桌子往下抬,傅训成扬起手,指挥着:“慢些慢些,往这里走,抬屋里去。”
这是一张长条形的书桌,1.2米长,0.6米宽,约莫1米高。老人双手拂过红木书桌,目光在桌面看了又看。书桌有些陈旧,擦得很干净。站在一旁的傅亘之默默说道:父亲对眼前的这些物品还是有着眷恋的。
“这红木书桌还是我曾祖傅云龙生前使用过的。”讲起眼前的这些物品,傅训成娓娓道来许多往事。傅云龙一生著作,不下两千四百零四卷,约数千万字。一行一字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伏案斟酌后写下,一张书桌是一个写书作文之人最离不开的家具。傅训成说道,虽然不曾与曾祖见过面,但自己很小就听爷爷对自己讲起曾祖的事,对曾祖的物品也是极力保留。
傅训成告诉记者,经过一次次搬家,许多物品都早已不在,而这一张厚重的书桌历经多次搬迁保留至今。家中代代相传,早已把这些最普通不过的家居用品当做了一份“传家宝”。
“如今村里建起了纪念馆,我想了想,与其让这些‘宝贝’躺在家里,不如找个好归宿,放到纪念馆里,还可以供大家一起回味先祖留给我们的文化传承。”傅训成说道,将这些物品捐赠给家乡,真正回归故里,也是此行的主要目的。
潜心研究
著述二十余载
“其实这不是傅训成老先生的第一次捐赠。”一路同行的钟管村党委书记沈建宏说道。8年前的夏天,傅训成第一次带儿子回乡省亲就带了一部30万字的著作《傅云龙传》,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傅云龙日记、游历各国图经及其他文献资料的原文。
这本书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谈及写作,傅训成笑着说道,查阅了百余万字的傅云龙资料,也用了很多笨办法。原来,就在1996年退休以后,傅训成便致力于对曾祖傅云龙生前著作及个人事迹的研究。
那时候,傅训成天天跑浙江图书馆,收集并整理傅云龙生前著作,但除了正式刊印的五部《图经》,15卷《图经馀纪》及游历诗集《不易介集》外,其他都是手稿。面对一大堆发黄发脆、字迹模糊的纸张,又不知道事情发生背景,傅训成从不知所措到潜心研究,最终一一整理成册。而这位“倔脾气”的老人也始终处于学习状态,从手抄到带起老花镜电脑打字,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完成了一部又一部作品。
2003年,30万字的《傅云龙传》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两年后,又一部30万字的《傅云龙日记》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此外,傅训成还整理编纂13万字的《傅氏家谱》、2万字的《椿萱遗稿》,又创作了百余万字的历史题材著作。2011年,傅训成创作的小说《风中黄叶》出版,书中以其大伯为原型,大量写到关于傅云龙、傅范钜及儿子们的真实情况,弥补了对傅云龙研究的一些空白。傅训成告诉记者,目前他在准备将整理好的《籑喜庐文集》进行出版。退休20余载,但傅训成对在文学上的追求却像个初入世的年轻人,带着源源不断的激情,这份专注来源于对文学的热爱,更是对血缘亲情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