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坐地上的为李海波
一口纯正的东北口音,谈话间不经意地抖几个相声包袱,露几手小品经典动作,不认识的人跟他接触一两天,都会有个问题,李海波你究竟是干啥的?咋恁有才呢?
近日,记者在浙江嘉宜实业有限公司的污水处理员工作间见到了李海波。一身蓝色工服,一双略旧的球鞋,一个标准的蓝领形象。不说穿谁也料不到,李海波来德清的两三年里,已经连续多次获得省、市、县级戏剧类创作和表演的金、银奖,是县里面不可多得的戏剧人才。
一段不一样的经历
即使过去了二十一年,李海波对自己进入戏剧界的往事,还记得清清楚楚。他说自己有生以来在大舞台表演的第一个节目是相声,那年进入部队已有四年,是部队雷达站的一位班长,当时的站长是河北电子工程学院毕业的学生干部,有文艺专长。
听说辽宁省第五届相声小品大赛征集报名的消息后,李海波找到站长:“站长你有这方面的专长,要不你帮我写个剧本,我们两去表演一个相声?报名费我来出。”虽然从未登过台,但李海波凭着自己对戏剧节目的喜爱,说服了站长和他一起参赛。报名以后,到正式比赛的两个月里,李海波和站长两人可算着了魔,有空就对台词,睡梦中也不停歇。
在训练的休息时间,两人碰到战友就拉着不放,一定要他从头到尾看一遍表演,还要求观看者提出意见,哪里演得好,哪里演得不好,如果说不出来,就不让走。
“弄到后来,战友们看到我俩就跑。”李海波回忆到这里,露出了怀念的笑,就这样,两人的相声《最后的脑瓜崩》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最后一场,评委都是著名的曲艺表演艺术家,有赵本山、田连元、朱光斗、杨振华以及金炳昶五位。”李海波说,那时候离评委近,也算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位曲艺界“泰斗”。
这一次的比赛,改变了李海波的人生轨迹。随便一个节目上台,就获得了三等奖,李海波和站长两人引起了营里的重视。他们所在的部队成立了演出队,由两人为骨干,每逢五一、八一、十一、元旦、春节,在部队里举办文艺晚会,一直做到李海波退伍。
一种有用的技能
在演艺道路上,对李海波影响最大的,是2002年参加省军区创办的一个小品创作班,由给黄宏写作品的国家一级编剧张振彬主讲。
在这个班上,李海波学到了不少小品创作方面的技巧。“我这个人,初中毕业,你让我演,我还能行,但那时候你让我创作,我是肯定不行的。”李海波说,这次创作班,让自己从一个只会表演的“演员”,成为一个能够创作的“演员”。
写小品,尽快带观众进入小品的故事里,才能吸引观众的目光,所以怎么想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很重要,但这只是基础。要成为一个经典的小品,就要找到小品题材中,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东西,然后把它写出来。“‘滴水映太阳’,‘千金点子四两本’这两句话,都是讲如何在一个小品故事里反映出大问题,这样的小品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当然,在小品创作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也很重要。一个好的编剧,在创作的时候,就应该能把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会修改的部分给修改好,李海波多年的表演经验在这方面给了他不少帮助。他知道哪些表演可以出效果,哪些表演虽然剧本写得好,但是演员演不出来。
短短半个月的创作班很快就结束了,但这段时间对李海波来说,却十分漫长,原本模模糊糊的东西,如今逐渐清晰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对他以后的演绎生涯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
退伍后,李海波在家乡工作了几年,2013年经老乡介绍,来到德清,进入嘉宜实业,成为车间的一名包装工。但这样的生活,绝对不是他想要的。
有一次,李海波得知开发区要举办一场艺术团文艺作品比赛,需要企业的参与。他立即向公司总经理助理写了一封自荐信,讲述了自己的演艺生涯和特长,希望能为公司出力。
积极的人总是能多得到一些机会,李海波的这次自荐,得到了公司人事部门的重视。公司替他报名参加开发区比赛,他模仿赵本山经典小品《小草》获得优秀奖。为此,公司特意将李海波调到稍微清闲一点的污水处理岗位,让李海波有空闲时间进行文艺创作,为公司的文化活动出谋划策。
这次比赛还引起了县文化馆的注意,文化馆工作人员邱奕和马杨杨找李海波进行多次合作。2014年,德清越剧团原团长陈汉民写的剧本《一张汇款单》需要以小品加戏剧的方式呈现,县文化馆又找到了李海波,让两人合作,共同完成该剧本的写作。由李海波负责小品故事写作,陈汉林负责唱词唱腔写作,最后得到了省里专家的一致认可。
“这个作品在南太湖音乐舞蹈(戏剧)节上,一举夺得创作、表演双料金奖。”这两年间,李海波还参与创作、表演了《新上门女婿》、《我的幸福梦》等小品,为县农商银行等部门做艺术指导,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最近为微电影《拍客》进行创作,李海波晚上一坐就是一宿,桌上的两盒烟一晚上就能抽完。“头发都快‘薅没了’,总算用两天时间把剧本赶出来。”李海波说,创作是一份伤神的活,也亏得自己喜欢,不然肯定坚持不到今天。未来,李海波还打算为自己争取更大的表演舞台,实现自己的创作表演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