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5周年,我入党也60年了。”刚到97岁的陈金寿家,他就特别自豪地告诉记者。身体健朗、精神矍铄的他,就是耳朵背了,但他身上的党性并没有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淡去,对党的信仰也未曾改变。
就在上周,陈金寿得知武康街道组织党员集中学习,他特别认真地找了社区书记毛慧佳。因为学习地点较远,毛慧佳说,一定会把学习资料给他带回来,他才作罢。采访当天,在他餐桌上摆着他正在学习的党章和“两学一做”的学习资料。
对于老一辈的德清人来说,也许不一定知道陈金寿这个名字,但说起“娘舅伯”就会津津乐道了。其实,大家口中的“娘舅伯”就是陈金寿。因为一辈子的热心、敬业,“娘舅伯”的称呼也一直跟随至今。
建党前夕的1920年11月,陈金寿出生于新市东栅的一个普通家庭。1935年,15岁的他离开老家,到城关镇的福大仁酱酒店当学徒、赚生活,从此就在城关生活了下来。
年轻时,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陈金寿,也是在那时对共产党慢慢有了认识。
“要跟共产党一样,为人民做好事。”解放后,他一边工作,一边积极参与三反五反运动。他在工作、生活上的热心和吃苦耐劳,很快得到了朱树林、金建铭两名老党员的认可,并在他们的推荐下,陈金寿如愿在1956年11月入了党。
随后几年,陈金寿先后担任食品商店和烟酒糖商店的经理。作为经理,他更是走在一线,埋头苦干、服务人民。“我是党员,就要带头。”入党后,陈金寿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
那时候商品都是凭票供应,商品也需要配送。没有汽车,靠一双脚,一台双轮车,一辆自行车,一艘船,陈金寿带领商店的同事为各地“送货下乡”。
不论寒暑远近,接到购货来电,陈金寿马上配货、亲自送货。去武林头丝厂送货,他们从城关东门城桥出发,摇船要大半天才到。“我们还得住一晚,第二天再回来。”在农民“双抢”的时候,陈金寿和同事挑着装满副食品、百货的竹蔀,靠着一双脚走到农村送货。
1963年,在陈金寿的努力下,莫干山也设点开了店。那时,“山路难走、路途遥远”的莫干山,很多时候都是陈金寿骑着装满货的自行车去送货的。自行车到庾村,然后跟山上的车一起上山,卸完货,他又从炮台山走到庾村,再骑车回到城关。
退休后,陈金寿依然是热心的“娘舅伯”,有事找他帮忙总会认真去调解。跟随子女搬到武康住在祥和小区后,陈金寿就把自己楼前绿化、卫生等“承包”了。五年前的冬天,大雪压倒了小区楼前绿化带里的几棵树,陈金寿发现后赶紧和老伴把树重新扶起来种好。一对耄耋老人,雪后“救树”的事迹成了一段佳话。 “大家叫我‘娘舅伯’,就是对我最好的认可。老百姓说好,才是最好的,我很高兴的。”回顾这一生,这位97岁、入党60年的党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