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民间俗语:七世修在南仁埭
www.dqnews.com.cn 2016-06-27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村落
 
400年的古树

  “三世修来面朝街,七世修在南仁埭”是一句流传在德清中部地区的民间俗语。这句民间俗语不知道是从哪辈儿传下来的,三世修来“面朝街”,意即修了三世才做了个城里人,而一个人要出生在南仁埭得修满七世。南仁埭到底好在哪里?带着疑问和好奇,记者实地进行了探访。

  这里是富庶之地

  南仁埭位于德清经济开发区秋北村,2012年高考,以657分和639分的高分双双金榜题名的双胞胎兄弟俞哲腾、俞哲飞就是南仁埭人,兄弟俩分别被中南大学、兰州大学录取。

  59岁的莫水庆是这里的原住民。他说,他的父辈、祖辈都是居住在这里的,“三世修来面朝街,七世修在南仁埭”,这句话他打小就听父亲、祖父讲过,具体来历他也不是很清楚。他家的屋前就是一条河,前后各有一条路,出入非常方便,平时也没有遭过水灾、旱灾,总之这里是个好地方。

  在附近的秋山明苑小区,记者寻访到了74岁的周细毛老人。他说,南仁埭是他的舅舅家,他经常去那里,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关于南仁埭的好,除了前面那句话,还有一句俗语是这么说的:要戴戒指洋金戒,要讨老婆南仁埭头一家。因为旧时候南仁埭的人家普遍比较富庶,曾经村口第一户人家是开药店的,条件相对来说更好。一旁经过的戴根仙也是南仁埭的原住民,听了记者与周细毛的对话后,她补充说,老底子南仁埭除了药店,还有茧行、小店、酒作坊等,这样的村子是不多见的,周边几个村的人买东西都到这里来。南仁埭养蚕的人家很多,蚕桑业比较发达。而且南仁埭人下地劳作有一个便利,就是不用带饭,因为田地都在自家的房前屋后,不用走远路去干活,午饭可以回家来吃。

  河边有棵百年古树

  远远地往南仁埭方向眺望,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长在河边的一棵巨大的香樟树。古树正对着“大宜庵”,从树上的“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牌”可以得知,这棵树的树龄已有约400年。

  关于这棵树的故事很多,67岁的村民俞庆元说,这棵树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就经历过浩劫,原先的树冠已经没有了,现在的树冠是后来长出来的,他小时候经常爬到树上去玩,当时最大的一个树杈已经越过河中心,都快搭到河对岸了。

  村民莫水庆说,抗战时期,这棵树在军事地图上就有标注。那时候乡亲们经常被鬼子强征去,划船送鬼子兵去县城,去一次就如同鬼门关上走一遭,每次战战兢兢回来时,望见了村里的这棵香樟树,心里才稍稍安定。“大跃进”时期,他家门前的小河上要建桥,那时候物资比较紧张,村民就砍伐了香樟树的两个树杈作了建筑材料。上世纪80年代,大树突然被冻死了,好多年生机全无,后来又慢慢活了过来,村民们都觉得很神奇。周细毛老人说,这棵树上面长过一棵白桃树,是鸟儿衔来种子长成的,也曾是一个奇观,后来不知道过了多少年,白桃树又枯死了。老人还说,这棵香樟树的树根伸得非常远,一直伸到了河对岸。何以见得呢?上世纪70年代“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村民们在河对岸的高地上挖防空洞,结果挖到了一段香樟树的树根,这才知道树根已经伸到了河对岸,因为方圆几里之内除此之外并没有第二棵香樟树,大家这才知道,村里这棵百年古树的生命力确实不一般。

作者: | 记者 陈德明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