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是我县西部山区的传统手工艺,简单的竹丝可以编织出形态各异、用途丰富的器物。虽然这门古老的技艺正在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依然有许多匠人坚持着手艺的传承。何村村的严火根就是其中的一位。
今年69岁的严火根,每天都会坐在自家经营的副食品店门口,手里用竹编编织着各种生活用具。
严师傅告诉记者,在莫干,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种有竹子,竹制品在生产和生活中被普遍使用,如竹筐、竹篮、竹箩、竹席、竹床及各种竹编工艺品等等。竹编当时是一门很吃香的手艺,从12岁开始,他就自学竹编手艺,这一编就编了50多年。如今,他还是舍不下当初的“谋生手艺”,每天坐在店门口,编织自己的这份执着。
严师傅一边编织一边介绍,竹编工艺品造型简单,但工艺复杂,从前期的上山挑选毛竹、刮节、劈篾、过剑门、刮光等多道工序,才算是做好了竹编条。然后,竹编工艺品的好坏就全是靠手艺人的经验和手艺了。竹筐、竹箩、竹篮、竹盘等,越是小的工艺品,手工艺更为复杂,讲究也更多。
像小小的竹篮就是竹编品中最难编织的,它要通过46根竹篾,从篮底到篮身,再从篮身穿回到篮底,俗称回篾篮子。这小小的篮子编织起来,最快也需要4个多小时,每次编织中,一旦竹条的用力不匀就容易折断。
竹编手艺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伤手的活。在制作过程中特别容易伤手,被竹条划伤、被竹刺刺伤等,长期编织,手受伤对严师傅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一遇到干燥天气,竹子发脆容易生毛刺,严师傅就用创可贴将手贴起来的,遇到扎刺时,还得忍着痛继续编,拔不出来,也只有用创口贴简单处理。
虽说是个伤手的活,但一想起这即将失传的手艺,加之喜欢工艺品的人越来越多,订单量越来越大,他还是没有停下手里的活。如今,宁波、上海等地的游客,都会远道而来,向他预订竹编工艺品。一年中,订单都排得满满的。
严师傅骄傲地说,不仅是外地的游客,如今,莫干民宿、洋家乐也开始相中他的手艺,竹编工艺品慢慢地走进了这些地方。隔三差五,他还得自己去送货。记者就随着他去了附近的一家莫干山民宿游子山居,房间内的摆设新颖别致,竹篮成了换衣篮,竹箩成了灭火器框,竹盘成了水果盘,还有蔬菜篮、纸巾盒等,都有了更多的去处。负责人沈培宝说,原先不流行的竹编工艺品,就好似以前的老房子,现在都火起来了,不一样的摆设,让前来旅游的客人都觉得很新奇,也和民宿的风格很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