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壁上的巨型书法作品
儿时对家的眷恋
让他回到山中建民宿
朱锦东小时候,因为家庭原因,和他妈妈寄住在乡下亲戚家。有次,亲戚家的小孩对他说:“这里是我家,不是你待的地方。”他的妈妈听见后,为了不委屈孩子,咬咬牙用仅有的300块钱,在山里盖起了自己的房子。
房子建成的那一刻,是他最快乐的时光,每次在夜色中看到那幢亮着灯的小屋,他就想,那是我们的家。简陋、寒冷,但却温暖了他的整个童年。这也让他对大山、对房子有一种特别的眷恋。他觉得他就来自那里,因而也将回到那里去。
“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莫干山,山村的风景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山里的家,正赶上这里洋家乐办得火热,就产生了开一家民宿的想法。”朱锦东介绍,他曾是文学青年,迷恋高尔基和海明威;他也是中国最早下海的那批人,开过公司,做过出版。摸爬滚打了小半辈子,最终还是决定要找回童年时的梦想。
独树一帜
建起阳光图书馆
整整四年,民宿从设计到布置全部都是朱锦东亲自动手。“落成当天,所有的人一进来,都被震撼得倒吸一口气,纷纷掏出手机狂拍。”朱锦东笑着介绍说,第一次来的游客都会被大厅里占地400多平米的图书馆震撼到。
“与其像别人那样把一堆漂亮的家具和饰品放进去,还不如把我喜欢的书放进去,去讨巧迎合,不如坚持自己想要的。”朱锦东说,大礼堂的一整面墙壁,都被改造成了10多米高的巨型的书架,这里放了他毕生收藏的一万多册珍贵图书。从喜欢看书到后来做出版,二十多年的时间都在跟书打交道。
为了营造更好的读书环境,他还将整个屋顶改造成了玻璃顶。自然的光从屋顶照进图书馆,除了玲琅满目的书籍,名家书法也随处可见。图书馆的好几面墙壁,布满了名家的巨型书法作品。即便在客房,也少不了名家的真迹。
“我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人,本质上就是一个文人,一个理想主义者。”朱锦东说,在他的城堡里,除了25间风格各异的房间,大量的空间被用来做了一个超大的图书馆、一个颇有情调的酒吧,还有一个很大的陶艺工坊,这家民宿更像是他精神世界的呈现。
想办法
把知名度变成效益
如此与众不同的设计,似乎也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里人对书海、对文艺的追求,一时间引来了大量的游客。莫干山居图从去年八月份营业以来,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周末客房也常常爆满。
“我有很多文人朋友,常常会邀请他们来举行一些文化集会,口口相传,名气也就大了起来。”朱锦东说,营业以来慕名而来参观的游客很多,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了一百多名来参观的游客。
参观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留下来住宿的人却不多。为了把知名度转变成效益,朱锦东又开始在自己的民宿承接各种集会。“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喜欢到民宿办年会,山居图有知名度,室内活动场地也足够大气,用餐、会议和活动场地连体,很适合包场的年会。”宽敞明亮的大厅、充满书卷气的会议室、精致的小酒吧,一番精心布置着实吸引了不少企业。去年年底,上海瀛东律师机构等一批上海杭州的公司都把自己的年会搬进山居图的“图书馆”。
编后语
书卷气儿伴着咖啡香
《供给侧改革在身边》栏目推出至今,民宿报道已经不下5篇了。读罢这篇稿子,编者不免被民宿主人朱锦东的文人情怀所感动,忍不住也想走出屏幕,走回现实生活,捧上几本书看看。可事实上,伴随着工作的压力,我们很难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来阅读。朱锦东大概也是知道这点,才会想到在休闲度假的民宿里,建上一个400平米的阳光书房,让忙于生活的城里人,在回归乡野的时候,端上一杯咖啡,也能静静读上一本书。在编者看来,在芸芸民宿中,莫干山居图的经营设计,何尝不是一种“供给侧”改革的有益实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