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小学毕业照
班主任程镜湖与学生共叙学校往事
许伯庸老人翻阅相册老照片
初夏六月,栀子花开,闻着清风中送来的芬芳,毕业季悄悄到来。每年的这一刻,莘莘学子们都会拍摄一张张毕业照片。“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中,记录着那一刻青春年少时的同窗梦、师生情。5年、10年、20年……假如毕业的时光走过一个甲子,你是否还能记得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曾经的“死党”和老师,还有那些青春往事。
“这棵树周边的位置,以前就是我们的操场,一下课,学生们都在树下追逐打闹。”在6月到来之际,老人许伯庸重游了记忆里的三桥完小(现育才学校),在那棵熟悉的法国梧桐树前拍照留念。回到家中,许伯庸翻开自己珍藏的相册,取出一张泛黄的毕业老照片,时光仿佛回到了60年前。
翻拍扩影
老照片来之不易
“XINFUDEHUADUO GUANGRONGDEYUANDING(幸福的花朵,光荣的园丁)56年6月。”读着照片顶端的一行落款,手指拂过照片上那一张张稚嫩的脸,许伯庸告诉记者,自己曾经是三桥中心学校的一个教书匠,而手中的照片就是自己教书时面对的第一届毕业班学生。
当时,许伯庸主教低年级学生拼音、普通话和高年级学生音乐课。低年级的学生还有些淘气;而面对懂事的毕业班学生,许伯庸说,通过音乐课就可以给孩子们带去放松与欢乐。尽管从事老师这份职业的时间并不长,但这份师生情却让许伯庸一辈子不能忘却。
说起老照片的来历,许伯庸表示来之不易。虽然已有些泛黄,但这是一位学生的心意。翻过照片,在其背面依稀可见到一段文字。许伯庸逐字读出声来:“全靠钮智芳同学、笔友,把珍藏的这张三桥完小高小毕业照借给本人翻拍扩影,为此,再冲洗一张赠予老师略表心意,谢谢保存、留念。——公元2003年11月8日,陈勇赴(荣富)上。”
“这就是陈勇赴,这是钮智芳,他们都是班里的学生。”60年过去,照片里那位眉清目秀的年轻教师如今已是耄耋之年,曾经的那一脸稚嫩的孩子如今也已年过七旬。但拿起放大镜,许伯庸还是能清晰地说出照片中学生的名字,那份亲切丝毫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退。
吃不饱的年代
还是人人想读书
为了追寻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记者找到了照片中的学生钮智芳与照片中这一毕业班的班主任——96岁老人程镜湖。因为退休多年,程镜湖平时都住在湖州市区,得知60年前毕业班的老照片还有人珍藏,程镜湖从湖州回到了德清老家。
看到毕业照的那一刻,程镜湖一下子就认出了自己的学生:“这是蔡志培,听说后来去了新华社;他是陈勇赴,就是站在许老师身后的这个男孩;他是钮智芳,他的父母是木匠,5年级转到我们班上;当时好像还有个蔡阿勇,听说后来去开大轮船,最远到了美国。”
望着自己的学生,程镜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最大的感触便是:“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能走进学堂读书真的不容易,能完成学业更是难上加难。但那个年代,还是人人想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命运。”
毕业班的学生
一个都不能少
程镜湖回忆道,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叫做沈丽珠的女孩,这学生成绩不错。依稀记得毕业那天,女孩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开开心心来拍毕业照。一了解才得知,女孩母亲去世了,而家中还有3个未成年的弟弟妹妹。眼看着只剩下父亲一人打工维持生计,女孩不得不放弃升学去帮助家人。
“像这样的情况在当时并不少见,但我心里就希望她能够继续读下去,毕业班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作为班主任,程镜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一次次找村书记沟通,一次次找女孩父亲做工作,记不清去了几回,最终女孩的父亲终于被这位“牛脾气”的班主任说动,将女儿送到了学校。而让程镜湖感到欣慰的是,40多年后,程镜湖意外收到了当初那位女孩寄来的感谢信。信中提到,女孩最终也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岗位,并传承着程老师的教导,教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谈起自己的学生,程镜湖的眼中满是欣慰。
寒窗共读两年
情谊结了一辈子
而对当时还是一名学生的钮智芳来说,在学校两年,除了感受到老师的片片恩情,还结下了一份一辈子难忘的情谊。
指着毕业照中一个男孩的身影,钮智芳说这就是蔡志培,曾经一起学习,晚上一起打通铺睡觉的好“兄弟”。除了上下学路上一起嬉笑打闹,在学习上两人也是你追我赶、相互帮助,最终两人成功保送至初中。
“虽然我们工作不同,发展方向不一样,但直到前些年,我们还一直保持着朋友间的联系。”望着照片中的身影,钮智芳有些惆怅,因为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位熟悉的老朋友已经辞世。 “好好珍惜同学之交,师生之情。”钮智芳感慨道。六月的乡间,是麦子收获的季节,代表着成熟和收获。六月的校园是毕业之季,而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熟和收获”。希望每位刚刚走出校门的学子也能像这位76岁的老人一样,且行且珍惜。
(请许先生前来领取报料奖现金100元和小礼品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