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石颐茶场生产车间意外发现了几件茶叶生产竹器,而这几件竹器的年龄居然比记者年龄还要大很多,有的甚至诞生于民国年间。虽然还在茶场的生产车间服务着,它们已经是文物级的生产工具了。
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对茶场的竹畚箕。初看一眼似乎差不多,都是用竹篾片编织而成,但细看能发现差别。首先是色泽不同,一个略小一点的呈油褐色,显示出用的年头已经很久远,边上有一圈白色的塑料是补上去的,因此这白色就格外显眼;而那个略大的竹片色泽呈浅黄色,竹篾片也显然没有小畚箕那般紧密。细看背面,背靠位置小畚箕安了五块竹片,大畚箕安了四块竹片。哪一只畚箕精致、坚实是一目了然的事。茶场主人康如忠说:那小一点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西,而那只大一点的则是前几年请匠人编了买回来的。
这只油褐色的小畚箕不是茶场最古老的竹具。那张盛放茶叶的竹筐才是真正的老底子东西(民国年间)。这两件旧竹筐已经呈灰褐色,编织工艺非常复杂,察看其中一只的底部,光底部的圈骨就用了六七道,底部还作了加厚处理,呈顺时针放射状。图案花样既漂亮又结实。边侧还用毛笔书写了最初的使用者的名字:施有鉁记。另一只因为使用久了底部已经磨损,已经用了六块新竹片进行加固。与近年新打造的竹筐相比,无论工艺、花纹都显然高出一筹。
康如忠对记者说:茶竹具除了这几件外还有呢。我们茶场有些茶竹具是自己家的,有的是别人家茶叶不做了我们去收来的,但一直都没有当成文物、艺术品来看,一直到今年做茶叶还都是当成普通的竹器家什来使用。这些东西以后应该也不大会有了,再制作出来需要化很大的工夫,现在的人工费又这么贵。他在考虑,以后是不是将它们当作工艺品供游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