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以茶会友 “戏”说人生
www.dqnews.com.cn 2016-05-26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张红在台湾演出时与两岸戏曲代表合影
 
张红在台湾演出梅派的折子戏《生死恨》
 
京剧大师梅葆玖给弟子指导表演

  走进武康格兰维亚65幢,庭院深深,幽静淡雅,初夏盛开的鲜花缠绕着铁艺围栏,伴随着微风上下摇曳,这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亲传弟子张红女士位于德清的家。

  走进房间,正对门墙上,由梅葆玖先生题词的“聚鑫国翠园”六个字赫然醒目,题词左右两侧的楹联也是颇有情趣:“鼓弦齐鸣戏里也有戏外事,粉墨登场台下不乏台上人。”站在这弥漫着浓浓的戏曲氛围中,似乎置身艺术殿堂,耳畔传来婉转悠扬的戏曲声,曲声绕梁,唱响心底的芬芳。

  移步地下室,足有200多平方米的空间,被酷爱京剧的张女士精心打造成戏曲文化堂,一张张与恩师梅葆玖先生珍贵的合影挂在墙上,无声地诉说着张红的“戏如人生”。

  一路“痴梅”

  师从梅葆玖先生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今年66岁的张红拿出精心收藏的照片,拂去清尘,紧贴在胸前,感受着对恩师如影随形的思念。

  1968年,18岁的张红作为知识青年从天津来到了山西省临沂县东张公社兴善村插队落户,白天干农活枯燥乏味,于是在广阔的田地间吼两声成了唯一的兴趣爱好。京剧《红灯记》里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曲声,成为张红最喜欢听的声音。一年后,由于水土不服,几经辗转回到了天津,由国家安排分配工作。

  “我进了一家企业上班,虽然过起了寻常百姓的小日子,但是却从未忘怀对戏曲的那份喜爱,于是我唱起了样板戏,也为日后的戏曲生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张红说。

  1995年,早早退休的张红在丈夫的支持下,酷爱京剧艺术的她把700平方米的厂房投资改造成一流的多功能剧场——康茗园剧场,舞台、化妆间、后台、行头间以及灯光、音响都是按专业剧场标准设计,堪称小型的“中华剧院”,为票友、戏迷们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戏曲天地。 2010年4月16日至22日,天津今晚报社文化部、天津市京剧票友戏迷协会和康茗园剧场联合主办了首届中国(天津)京剧票友文化艺术节,海内外百名票友前来以戏会友,更邀请到著名艺术家梅葆玖先生压轴演唱,使得剧场高潮迭起、盛况空前。《今晚报》连续多日进行报道。

  张红自办剧场、举行票友节,赢得了梅葆玖先生的大力赞扬,“痴梅”的她更是在康茗园中设置了“梅派票友研习中心”,每日加强勤练梅先生的光碟唱段,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梅先生,决定将张红收为“非专业”关门弟子。

  因票结缘,缔造师徒情谊,2010年10月6日,梅葆玖先生正式收张红为徒弟,回忆起拜师宴上恩师的一席话,张红仍记忆犹新:我父亲梅兰芳当年收的一百多名弟子中不乏票友,票友们对京剧艺术的弘扬更有意义。收他们为徒,不仅仅是教戏,更能把京剧的传承落在实处。

  拜师仪式上,张红以一段《西施》曲目,把梅腔的雍容华贵表现得淋漓尽致,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好评。

  以茶会友

  品出戏外人生

  在张红的家中,除了浓郁的京剧氛围,空气里还若隐若现地飘荡着淡淡的茶香。一套功夫茶几边上放着几把椅子,恣意闲坐,张红优雅地烧水、泡茶,一颦一笑之间谈起对茶道的领悟。

  原来热爱京剧的张红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多年来在天津康茗园茶城里经营着茶叶生意,对茶叶颇有研究的她觉得京剧和茶叶都是我国的国粹,于是她别出心裁地把两者巧妙契合,在康茗园茶城里建起了剧场,在剧场里以茶会友,力图把两大国粹文化发扬光大。

  “要不是茶叶,我也不会想到以茶会戏友,正因为冥冥中茶叶的牵引,让我在茶园里盖起了剧场,有幸见到了师傅,并成为梅派的门人之一”张红拿出印有自己戏装logo的普洱茶介绍到,自己为了拿到这个别具一格的形象商标注册花了2年时间,还拿着剧照去公证,虽然几经周折,但是为了弘扬国粹文化也觉得很值得。

  也是因为茶叶,2005年张红随朋友第一次来德清旅游,结识了横岭生态园茶场主人赵雪峰,并在赵雪峰的指引下接触到了莫干黄芽。风景毓秀的自然风光、热情好客的德清市民在张红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从此便对这一片山水情有独钟。回到天津后,她日日怀念这片土地,于是经常往返于天津——德清两地,每次来都住在宾馆酒店,总感觉没有融入德清。于是,一个居住德清的想法便油然而生。

  扎根德清

  融入新生活

  2013年12月,张红在家人的支持下,通过朋友在格兰维亚购买了一套排屋。她感慨“这是一片不可多得的地方”,并笑称自己现在已是一名“新德清人”。

  融入德清的她,经常来到塔山森林公园散步,有时爬到山顶,在竹林深处,便情不自禁地唱起京剧桥段,那清脆圆润、洪亮饱满的嗓音,伴随着山间婉转的鸟啼声、涓涓的溪流声、竹叶摇曳的婆娑声,响彻云端,好不惬意。

  虽然居住不足3年,张红却戏称“已离不开这片山水”。去年10月份,她接到去台湾艺术交流的通知后,既激动又失落,想着要离开美好的德清一段时间,她便辗转难眠。为了弘扬戏曲文化,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她接受了邀请,并提前一个月来到天津排练,在台湾的演出一结束,她便归心似箭、马不停蹄地赶回德清。

  如今,张红已成使者,架起了天津与德清友谊的桥梁。通过张红的牵线搭桥,让在天津的各界人士了解到了德清,知晓了这片青山绿水。天津的朋友高金华已经在仙潭村投资建起了“乐溪竹坞”。最近,又有两位朋友决定在莫干山镇勤劳村投资建造民宿,目前各项相关手续正在紧锣密鼓地办理之中。

  谈及未来,张红道出了自己的想法:要秉承恩师的谆谆教导,勤勉练功,有机会想为德清的票友们带去京剧大戏,为德清的戏曲文化添砖加瓦,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欢京剧、走进京剧世界。在德清,张红每天都以戏会友,以茶会友,不断结识着新朋友,就这样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作者: | 实习记者 王钰涵 记者 王福田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