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下午,省林业厅联合德清县人民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德清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的朱鹮野外重建种群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年为何有“突破性”?记者作了专访。
走进水环山绕的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朱鹮不时从头顶掠过。在一棵高大的香樟树上,记者看到了朱鹮巢,巢内有两只毛茸茸的小朱鹮,他们显得很安宁。据基地工作人员老许介绍,这是其中的一个巢,今年他们已经监测到朱鹮野外筑巢5处,产卵17枚,自然孵育存活小朱鹮10只,其它的还在孵化中。
回想去年,也是在这个时候,记者前往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虽然上一年野外放飞的33只朱鹮也有几对筑巢产卵,但是最后成活的只有1只。因此相对于去年来说,今年确实有了“突破性”进展。而这“突破性”的背后是什么呢?
朱鹮野外重建种群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方盛国告诉记者,浙江的朱鹮是从陕西引进的,陕西于上世纪80年代发现朱鹮并开始种群扩大研究,德清下渚湖的朱鹮繁育基地于2008年建立,时间相差近30年,但是这里依托浙大生命科学院技术实力,在朱鹮繁育及野放技术难点上有许多新的突破。今年总结了去年经验教训,加強对野放朱鹮跟踪观察,从各方面营造适合其繁殖的空间。
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工作人员老许则有直观的分析,他说,去年朱鹮刚野外放飞不久,还不适应野外环境,就像人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谨慎、胆小。经过一年多的锻炼,慢慢适应了,它就回归到了正常的状态。据老许观察,一对编号为136号和148号的朱鹮,于今年3月中旬开始筑巢,3月28日产蛋,一共产4牧,4月27日第一只朱鹮破壳而出,随后陆续破壳而出,并全部成活。
在2015年前,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的朱鹮繁育都是人工孵化的,孵化率约80% ,成活率还要低一些。在此前的观念中,野放的朱鹮受各种因素干扰,成活率应该不高,而事实并非如此。就某一巢朱鹮来说,成活率竞然达到100%。
对此,分管此项工作的县林业局邵丽霞副局长有这样的解释,为了给朱鹮野外种群重建给予环境保障,我县下渚湖湖上山、道观山一带2600亩范围划定为县级自然保护区,禁止破坏性开发、禁止投放农药、严禁人为干扰。在今年朱鹮繁殖时更是严加看护,并在朱鹮巢附近安装高清摄影头,24小时监控朱鹮繁育情况。朱鹮有了自由自在,不受干扰的生存环境,其繁育能力就会增强。 2008年,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从陕西引进10只朱鹮,8年后朱鹮的数量已达216只,提前2年实现了种群数量破200只目标。更值得称道的是野外种群在迅速扩大,数量已达43只之多。朱鹮人工圈养的最终目标是野外放飞,让朱鹮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今年的“突破性”进展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