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联想武康城市记忆留存
www.dqnews.com.cn 2016-05-25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海武康大楼
 
 
保存至今的武康居仁街汤包店
 

  5月19日,上海《新民晚报》刊载《口述武康大楼历史,保存珍贵城市记忆》一文,报道“武康大楼口述历史”项目宣告完成,称上海有一部分缺失的历史,正在慢慢修复中。因为此报道中讲的是“武康大楼”的事,引起了记者关注,并产生联想。

  据了解,2015年3月,经上海有关专家提议,一幢建筑、一所单位、一条马路、一条弄堂、一个家族、一位名人,六个“一”的“口述历史”项目正式立项。其中“一幢建筑”选择了武康大楼。同年6月,专家团队开始了武康大楼口述历史的搜集整理工作。经过一年的工作,大量文字、照片和影像资料整理完成。专家称,武康大楼的历史终于被补上了缺失的部分。

  武康大楼位于上海徐汇区淮海中路1842-1858号,始建于1924年,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当时上海第一座外廊式的公寓大楼。大楼最初取名“I.S.S公寓”,为万国储蓄会的英文简称,后改名为东美特公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称为诺曼底公寓。1953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包括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郑君里、王文娟等。

  至于诺曼底公寓为何改名武康大楼,这肯定与武康路有关。武康大楼建于武康路和淮海路的交界处,是武康路标志性建筑。武康路原名福开森路,修筑于1907年,1943年改现名武康路。武康路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上海的路以地名命名居多,中国有这么多的地名可选,这条路为何要选武康,这可能与武康县在上海的知名度有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上海租界内的洋人纷纷来到了位于武康县的莫干山,置地建房,到二十世纪初叶,租界内的洋人己在莫干山建造大量别墅,成为上海租界之外的一个度假区。而武康路的前身福开森路聚集了大量洋人,其中不乏到过武康及莫干山的。

  这是记者探讨了一下上海的武康大楼与武康的关系,而这次上海的有关专家所做的工作并不是这些。他们要通过武康大楼居民各自的回忆,口述关于这幢大楼的所见所闻,还原一些被遗忘的历史。

  据了解,口述历史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该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由历史学家、学者、记者、学生等,访问曾经生活于历史现场的见证人,让学者文字笔录、有声录音、影像录影等。之后,作为日后学术分析,在这些原始记录中,抽取有关的史料,再与其他历史文献比对,让历史更加全面补充、更加接近具体的历史事件真实。武康大楼作为上海标志性历史建筑之一,近百年来,见证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建筑本身共同构成了上海独一无二的城市性格。虽然口述不是正史,肯定有偏差,但是专家坦言,“口述历史的精彩就在于,每个被篡改的记忆其实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据悉,武康大楼口述历史已经成为上海城市更新中的一项样本案例。今后不止上海,其他地方都可做口述历史,在城市不断更新的脚步中,留下更多的历史记忆。

  从“武康大楼口述历史”宣告完成,联想到了武康。提起武康,耳畔总会响起一句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武康立县的历史近1800年,确实悠久,然而现实中的武康,新的不能再新了,很难找到悠久历史的痕迹,近代的也少之又少。原因可能与武康城的地理位置有关,由于自古武康就是南北交通要道,战乱频繁,城市屡建屡毁。据说,到解放初,武康城内不剩一间像样的老房子,都是草棚和简易房。本地人家不到十户。尽管这样,文革时还毁了劫后余生的三牌楼,上世纪70年代末又拆除了始建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官桥。现在,解放初建造的房子也所剩无几。

  但是武康的历史还在,有的记载于史志,更多的流传于民间。比如文革时毁掉的三牌楼,民间就有“湖州七十二牌楼,不及武康三牌楼”之说,还有,三牌楼上的雕刻异常精美,“账房先生手中的算盘珠每一棵都会动”。再比如官桥,说官桥的高,“人站在桥上不敢往下看”,等等。遗憾的是这些建筑都离我们而去。但是,历史是渐进的,每一个阶段总会留下物证,每一个物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现在,在居仁街、官桥一带还有老武康的影子,老县衙内的青砖瓦房还在,凉亭还在,居仁街上的汤包店还在,理发店还在……这其中都有故事,藏在了当地百姓心中。口口相传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如果立项请他们讲述,用规范的手段加以记录,串联这些故事,就可以佐证解放初期武康的一些历史,以弥补史志的缺失。

  其实,就一些事件的口述历史已经在做。去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之时,《德清新闻》刊载了记者与同事合作采写的《高峰之战》和《一所不能忘却的抗战流亡中学》两篇长篇报道,报道的形式就是通过走访大量八九十岁高龄的亲历者,让他们回忆当年的情景,口述当年的人和事,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那段历史。而关于这两件事,以往的记载篇幅很小,且零碎。有了口述的历史的补充,使这些历史事件更加丰满、逼真。 口述历史,记录下来才能成为永久的历史,如果不予记录,它会随着口述者的老去而消失,待到物是人非,或物非人非就难了。在武康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当下,留住历史已时不我待。为了让武康的历史更加丰满,可否借鉴上海的做法,也予列几个“一”项目,先从“一幢建筑”做起。以后,不仅武康,乾元、新市及其他地方也值得这么做。

作者: |记者宣宏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