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德清珍珠文化 一道独特的景观
www.dqnews.com.cn 2016-05-23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4月,县政府发出《关于成立德清珍珠文化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暨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一时间,德清珍珠文化成为许多人议论的热点话题。穿越时空,拂去尘埃,记者通过走访和翻阅史籍,细细地一路探寻,德清珍珠文化恰是我县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更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传承,历史悠久,文化特色明显。珍珠文化如珍贵的珠宝,正闪耀着灿烂的光彩。

  国外史书记载

  德清为人工育珠发源地

  “收罗这些国外原版书,不仅花费了大量时间,也花费了不少钞票。有的是通过国外学术组织介绍才找到的,有的孤本是通过拍卖购得的。”浙江省淡水珍珠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安全,指着满架的书刊对记者说:这些书籍证实了德清是世界珍珠养殖技术的发源地。

  “在这些典籍中,最珍贵的是英国领事海格(F.Hague)和美国博士麦嘉湖(D.T.MacGowan)分别发表在不列颠及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艺术协会杂志上的两篇论文,题目分别是《中国自然及人工珍珠生产》、《中国的珍珠和珍珠制造》,时间是1853年。”这两篇论文,是这两位作者亲自到德清钟管和十字港进行实地考察采访后写出的文章,详细介绍了钟管和十字港一带的珍珠养殖状况。麦嘉湖博士在文中说明了该篇论文完成的方式,他写道:在宁波几天的旅行中,海格大使、我及一位聪明的当地人,对珍珠生产的工艺进行了调查,并获得了不同生长阶段的标本。经过连续两天的调查,所获得的结果是可信的。这两个乡镇位于浙江省北部、丝绸生产区——德清附近。这两篇论文都提到了南宋叶金扬是养殖珍珠的发明人。海格在论文里写道:叶金扬死后,为了纪念他,后人在一个叫小山的地方为他建立了一座巨大的寺庙。明代《嘉靖德清县志》有明确记载:“小山,在县东北三十里,高三丈。境界武(康)德(清)。前山,在小山东南。”据悉,该古籍中记载的小山,在今天的阜溪街道龙胜村;而书中提及的“前山”,则属于今天的洛舍镇砂村村。

  到了1925年,法国人路易·布唐(L.Boutan)编著的《珍珠》一书、日本人三轮邦彦在自己的著作中都指出:中国人工养殖珍珠的最早地点在德清。

  2004年,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黄惟灏(现已退休)在《湖州晚报》上发表了《德清是世界人工培育珍珠的发祥地》。

  据《民国德清县新志》记载,晚清、民国期间,德清民间有完整的养殖珍珠方法。在全国享有盛名,独树一枝。

  “江南珍珠王”

  扬珍珠文化矢志不渝

  谈起德清珍珠文化,欧诗漫集团董事长沈志荣是绕不开的人物。1968年,年仅19岁的沈志荣就参加了德清县农林局组织的“江苏河蚌育珠参观团”,以后又参加了嘉兴地区农业局举办的河蚌育珠技术培训班。

  沈志荣说:德清作为世界人工培育珍珠的源头,其实是附壳珍珠养殖技术,典型代表就是清朝‘佛像珍珠’。清末,中国的珍珠文化传入日本,受我国附壳佛像珍珠养殖方法的启迪,日本开始了人工珍珠培育技术的研究。1890年,日本人御木本幸吉开始珍珠养殖实验,经过三年成功获得5颗人工半圆形附壳珍珠。随后,日本又进行相关研究取得丰硕成果,20世纪40年代,成为亚洲最早实现正圆游离珍珠培育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曾留学日本的熊大仁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批海水人工珍珠,标志着中国成为继日本之后能独立进行正圆游离珍珠生产的国家。

  简要回顾历史后,沈志荣话锋一转,津津有味地讲起了自己对珍珠养殖技术的研究:“那时候家里穷,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养家,弟弟妹妹都要上学……”18岁那年,沈志荣便跟随父亲到浙江省水产养殖公司下属的“大海漾”养鱼场工作。尽管当时一个月只有18元工资,但是自小在水边长大的沈志荣对这份工作充满热情和迷恋。第二年,沈志荣在雷甸水产大队党支部书记沈法堂的支持下,开始了“人工育珠”的探索。“三个人的试验小组中,只有我见过珍珠。那还是孩提时,在家乡绍兴老人帽子上镶嵌着的一粒小珍珠。”沈志荣说:凭借着培训班上领来的三张图纸、一根铜丝、一把镊子,就开始了试验。小学文化程度的沈志荣通过请教别人,几年时间硬是攻读了高深的《贝类学》、《藻类学》、《水生化学》。历尽千辛万苦,经历多次失败,终于在1973年成功了。当一颗颗鲜艳夺目的彩色珍珠撒落在洁白的瓷盘里,人工育珠成功了,这也标志着沈志荣培育出了我国第一批淡水人工珍珠,“江南珍珠王”的名声也声名远播。

  沈志荣人工育珠成功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79年,号称“珍珠王国”的日本,特地派了12位珍珠界知名人士来雷甸考察。同年,沈志荣作为中国淡水珍珠考察小组成员,对日本进行为期46天的淡水珍珠养殖及深加工考察。如今的欧诗漫集团每年收购100吨以上的珍珠,占全球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喊出的口号是:扬珍珠文化,树百年品牌。

  德清珍珠文化

  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世界珍珠看中国,中国珍珠始德清。天然珍珠诞生于全球,人工珍珠和珍珠生产科学,则发源于德清,这是德清的一段光荣历史。

  德清珍珠文化系统,是德清人民在长期的渔业活动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发掘德清珍珠文化系统,对我国珍珠农业文化传承,珍珠农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2015年8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主席李文华一行对浙江欧诗漫集团进行了考察。李文华认为德清珍珠文化系统符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的条件,并进一步介绍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背景和现状,以及申报工作安排,鼓励德清珍珠文化系统申报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后,进一步申请联合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今年4月,县政府发出成立德清珍珠文化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暨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德清珍珠文化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

  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农学会原副会长相重阳认为,能够对德清的珍珠养殖史进行系统研究,从而确立中国古代人工珍珠规模化养殖的发源地,不仅对德清、浙江乃至中国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不过,进行这样的研究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

  “把珍珠产业做精做深、做优做强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沈志荣认为,珍珠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欧诗漫要做百年企业,要把老祖宗留下的理念传递给后辈,“从珍珠养殖做到珍珠深加工,全世界就欧诗漫一家。在未来,欧诗漫就是珍珠,珍珠就是欧诗漫。”据悉,德清珍珠文化系统“申遗”工作启动后,目前正在广泛收集有关文献和资料。同时根据外文书籍以及有关史料的记载,将与阜溪街道、洛舍镇等对接,建设纪念叶金扬的祠堂,复原人工珍珠养殖的情景,开展有关学术研讨活动等。不久,德清悠久的珍珠养殖历史就会以绚丽的色彩呈现在世人面前,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中国珍珠以及珍珠文化。

作者: | 记者 王福田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