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地设计了可以亲近溪水的结构
日前,记者前往位于莫干山镇紫岭村的梅皋坞山居,主人潘洪财介绍了他精心打造的民宿。谈话间,他透露出家中还珍藏着《潘氏宗谱》,记者颇感兴趣,经潘洪财同意,见到了这本宗谱。
宗谱仅有两本,封面、封底是布,内页是宣纸,已经非常破旧,但字迹尚清。此宗谱记载至民国,当是民国时期重修的宗谱。据潘洪财介绍,父亲在文革期间冒着危险藏了下来,交到他手中时,只有这两本了。
记者翻看此宗谱,上面有这样的记叙:“祖五旺公,当明嘉靖甲辰年间复别姑苏,由浙湖武邑西乡梅皋坞筑室。”这说明,梅皋坞的潘姓是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从苏州而来,至今已有472年。潘洪财说,老人口传,他们的祖宗住苏州城内石灰桥。
那么470多年前,为什么这支潘姓家族要从苏州城迁移到武康的山旮旯里来?这两本宗谱中找不到相关内容。据潘洪财说,祖上传言,是因为明嘉靖年间,有人在朝廷为官,得罪皇上,族人为避株连,遣散躲藏,其中一支来到了梅皋坞。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情况确实很多,得罪了皇上,会诛灭三族,甚至九族,有的家族因此而灭门。而中国人最看重血脉的延续,为此古代官场上形成了这样的规矩,一个家族中,如有人在朝廷为官,家族中应有一支或几支族人要隐藏起来,以免日后被灭门。梅皋坞的潘姓有可能是这些情况。
说起家族的荣耀,潘洪财自豪地说起了潘季驯,说他是个大官,水利专家。记者查阅相关资料,潘季驯(1521~1595)湖州府乌程县人。明朝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嘉靖二十九年进士,从嘉靖四十四年开始,到万历年间止,他奉三朝简命,先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官至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著有《宸断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留余堂集》等。潘季驯发明“束水冲沙法”,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治黄”思想和实践,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据说,因为他的思想和实践,西方人这才开始对中国古代的水利科技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至于潘季驯是潘家的那一代祖宗,宗谱残缺,潘洪财也说不清楚。
这残缺的宗谱中还有潘氏家族遭受劫难的记载,清咸丰年间的太平军进入梅皋坞,杀人无数,使族人“壮者散之,老者转填沟壑。”因此《潘氏宗谱》不仅记载了这个家族的血脉延续,也叙述了家族的荣辱史,它也是梅皋坞历史的见证。
现在梅皋坞自然村有4个组,其中3个组为潘姓,人丁兴旺,经计算,潘家自明嘉靖从苏州迁至梅皋坞已传至18代。 潘洪财的梅皋坞山居建在青山环抱的竹林间,房子的外墙用鹅卵石垒砌,显得相当自然,内部陈设也很别致,而他的山居最大亮点是水。整幢楼房建在溪流之上,群山汇聚的溪水从山居的这头流人,另一头流出,潘洪财巧妙地设计了可以亲近溪水的结构。记者看到,流经山居的溪水清澈透明,鱼儿游弋其间,妙不可言。潘氏的古人精于治水,今人巧于用水,这也许是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