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新市小伙把爱好“玩”成事业
www.dqnews.com.cn 2016-05-17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这两年,多肉植物,一度走红市场,让商家赚得钵满盆溢。近日,记者去新市镇走访时,也发现了一个通过仙人球和多肉创业的小伙。

  海神、升云龙、菊水、蓝鸟、赤兔水泡、贝飞达鱿鱼……走进城东村,小伙沈冬的创业基地内,五六百种仙人球和多肉,令人眼花缭乱。这些听上去千奇百怪的仙人球或者多肉名字,沈冬都能如数家珍。沈冬“玩”仙人球已有10年,近两年又接触多肉,举手投足、言语之间,尽显专家姿态。

  从零到一

  搞仙人球种植

  一个多月前,沈冬把“种植基地”搬到蔡界村,700平方米的大棚里共有四五千株植物。并分成了仙人球繁殖大棚、多肉繁殖大棚和出售大棚。

  阳光正好,仙人球和多肉仰头享受着久违的温暖。棚内的温度慢慢上升至40多摄氏度,记者已是满头大汗。“早已习惯了大棚里的温度。”沈冬似乎感觉不到热,笑着打开话匣子。

  十年前,一张仙人球开花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了沈冬。此后,他“钻”进仙人球的世界,每年花在买仙人球种子和小苗上的钱就有好几千。

  “看着一粒种子长大开花,很有成就感。”与仙人球相伴度过的这十年,沈冬每天都在收获着意外之喜。

  渐渐地,家里天井和二楼阳台都放满了仙人球,足有上千株。2012年,沈冬在屋前的空地上搭起小棚,上班之余精心打理它们。

  繁殖的仙人球多了,沈冬的淘宝店“午后阳光多肉园”也开始营业。2013年底,市场上刮起“多肉”风潮,顺理成章地成为沈冬的“家族成员”。

  去年下半年,沈冬工作的桐乡皮鞋厂关门,让他决心一门心思搞种植。搬到蔡界村后,沈冬的大棚顺势扩大了一倍,并打造出开放的小市场。除了本地人,好几批南浔、嘉善来的顾客循着朋友圈推荐而来。

  从一到多

  试验杂交品种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沈冬的淘宝店已成为五钻网店,平均每天成交额有1000多元,多的时候有3000多元。去年一年,闲暇时间打理的淘宝店赚了七八万。

  其中,仙人球作为主打类产品销售飘红,单价十几元到两千元不等。多肉价格则在两三元到四五百元间。“种子从欧洲、韩国进口,自己种植,产品售价与品种、生长速度、生长时间都有关。”沈冬解释道。

  大棚里,除了成株,还有不少小小的多肉正在顶破泥土,急着来看看这世界。小仙人球则全被塑料纸盖住,静悄悄地茁壮成长。

  沈东介绍,多肉繁殖相对快些,仙人球就慢得多,两种植物的管理不太一样。冬天是仙人球休眠期,春夏秋季是旺销期;多肉一般在夏天休眠,秋冬春季更好卖。说到对植物花下去的心思,沈冬笑言自己都是“一视同仁”,“都是我的孩子,都要照顾好。”

  在沈冬看来,植物的打理并不困难。只是仙人球和多肉的种植都是细工。平时,播种、移苗、人工授粉都是他一个人做,打包发货也全靠他自己,“有些品种别人不认识,所以都自己干。”连妈妈也忍不住向记者抱怨,儿子每天要忙到半夜才能休息。

  和仙人球打了十年交道,如今沈冬还在尝试杂交技术,大型士童和密刺丸杂交成的幼苗、密刺丸和青蛙丸杂交的幼苗,正“等待”闪亮登场。下半年,沈冬还打算再次扩大种植规模。就像是他最喜欢的仙人球“有沟宝山”,在平凡的外表下能开出让人惊艳的花朵一样,沈冬默默耕耘,给出一个接一个的惊喜。

作者: | 记者 陆晨晖 文 记者 李杰 图 通讯员 俞大庆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