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观点
文字:   打印

农民养蚕积极性下降,谁上升了
www.dqnews.com.cn 2016-05-17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今天,本版新推出的栏目《一人财话》与您见面啦!栏目主笔是本报一位资深财经记者,既会聚焦舆论热议的经济事件,也会沉静审视趋势性的经济现象。虽是一家之言,但无论是点赞还是吐槽,都追求观点的独到和观察的深入。当然,我们也欢迎您来点题,在这里一起分享思想碰撞的愉悦。

 

  近二十年前的每逢五月,为了保护春蚕不受氟污染,德清要让砖瓦窑停火。今年对于养蚕业的极大利好是县内的黏土砖瓦窑全部关闭。但是,这没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

  在江浙一带,桑蚕养殖作为传统的农民增收行业,似乎没有增收功能了,桑园越来越少,蚕农也呈减少趋势。据前几年的报道,2012年我县春蚕发种量为33000多张,实际饲养约40000张。而今年我县春蚕发种26000张左右,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相比于早些年,如今农民的养蚕积极性明显下降。随着东桑西移,有人会问:德清的蚕桑业是否到了告别的时代?

  笔者以为,别太早说告别,许多蚕农积极性下降的时候,有些人兴趣来了。

  这些年,莫干山蚕乐谷附近的桑园没让附近的农户产生兴趣,却让杭州等城市的小朋友产生了浓厚兴趣,你司空见惯的东西,却是城里孩子眼中的宝贝。世上的事就那么矛盾,你要远离的东西,总有人想着要接近。许多学校对于蚕宝宝的青睐程度,从未像今天那样高过。养蚕不仅成了科技课,也成了文化修养课。什么“春蚕到死丝方尽”。什么“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城里的孩子背得滚瓜烂熟,却大多没有见过蚕宝宝。

  据报道,河南新密有农民脑洞大开,养蚕卖茧没赚到什么,销售蚕宝宝却赚了不少钱,在旅游区卖一块钱一条。会有谁争着购买?是学生及学生的家长,蚕宝宝已经变身为“萌宠动物”。

  无独有偶,苏州的桑叶卖到了天价,五块钱只能买到十张桑叶。这样的新闻听起来有点奇葩,但许多学校就爱给学生布置作业:养蚕宝宝观察其生长发育、吐丝、结茧、化蛹、产卵等全过程,并做好记录。城里人到哪儿去弄桑叶呢?驱车到农村起码要折腾个大半天,嫌麻烦就买吧,却很难找到卖桑叶的地方,于是,就出现了五块钱十张叶的天价。

  实际上,不要说城里的孩子,即便是江浙一带的农村孩子,许多家庭已经远离蚕桑了,孩子的父母大多已不再养蚕,年长的祖辈也是力不从心,不愿再过半夜起床喂蚕的辛苦日子。

  有人说,养一张蚕种的劳动强度就相当于上班1个月。如果一个青壮年打工一年纯收入有3万多元,那么须养30多张以上的蚕种才能对等。“比较效益”的低下,让越来越多的蚕农选择放弃。

  蚕农就像很有牺牲精神的蚕宝宝,养蚕行为本身就很有教育意义,不仅仅是个辛苦活、技术活,更是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当越来越多的蚕农放弃蚕桑的时候,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在自己这一代人眼前消失掉这种存在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显然,传统养蚕业正在转化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当越来越多的地区桑园面积锐减,当越来越多的农民远离桑蚕养殖,“种桑养蚕”也必将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这如同三十多年前江南古镇的老桥、老屋、老巷、老水埠,当越来越多的古镇急匆匆抛弃貌似落后的传统元素,回头却发现失去的才是宝贵的,反而是恪守传统的原始古镇赢得了新一轮的市场机会。像新市的水北,是一个颇具蚕桑文化气氛的蚕文化村落,当地村民只要保持定力,保持蚕桑业的底色,今天学校老师的作业就是明天的营销,现在的孩子,就是明天的市场。去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6.2%,按照城镇化率来估算,我国的城里学生已经超过农村学生,这个新兴市场不可小觑。

作者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