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谈会上,30多家企业吸引了162位学生前往应聘,有150多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相比于空有文凭的大学生,更喜欢有一技之长的初中生。”近日,在湖州技师学院的校企合作人才供需洽谈会上,一家企业的招聘专员道出了与会企业的共同心声。
近年来,随着我县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度增加,日常招聘过程中,高技人才难觅情况常见。由此,我县高技人才培养工作备受关注。
企业升级
急需高技人才
邱荣泉是浙江泰达微电机有限公司的总裁,10年时间“泰达”产品种类突破200种,并成功晋升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他认为,企业的生命力就是技术人才。
随着“泰达”“机器换人”步伐的加快,他越来越感觉到高技人才的重要性。邱荣泉算了一笔账:使用老设备,一个工人每月支付8000元的工资,推行自动化设备后,同样的工资付给一个人,可以管三四台机器,三个人就能完成以前六七十人的工作,一年就收回设备上的投入。
想得很好,实际操作过程中邱荣泉还是遇上了高技人才难觅的问题。与大多数企业一样,在技能人才的选用上,泰达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外招和自己培养。最开始的时候,他的高技人才都是从外地特招来的,虽然三四年后会上手,但去外地招工不方便,成本也大,与外地员工语言沟通上也会有障碍,加上外地员工的流动性较大,人才难以留住。
考虑到这些问题,邱荣泉决定花重力在本地老员工的培养上,培养方式主要有两种“师傅带徒、在岗实践”和“内部开展专门培训课程”,但面对高新的设备,老员工们学习能力并不理想,为此他不得不另辟蹊径,将目光投注到湖州技师学院年轻的学生身上,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实训
“水土不服”
周康豪是湖州技师学院2011级学生,今年4月,在学校招聘就业处的积极对接下,他和2012级的4个同学一起进入泰达微电机实习,时间是一个星期。
“刚到那里就懵了,学校和企业设备的操作系统不一样,无法上手。”周康豪告诉记者,好在他读的是五年的技师班,基础比较扎实,设备操作原理又异曲同工,在师傅的教导下慢慢摸清了门路。
短短一周,邱荣泉对周康豪的表现十分满意,看好他未来的成长,准备让他毕业后到泰达上班。
但与周康豪同行的几位同学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不得不重新找新的企业进行实习。
学院尝试
人才培养新模式
事实上,实训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并不少见,对于“配给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病,学校一直在寻求突破。
“根据各地市初级劳动资源交流大会上的反响,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爆炸式态势,可以用奇缺来形容。”湖州技师学院院长姚卫兴认为,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一技之长,具备高级工、技师等级证书的高技能人才是当前企业最缺的。
目前,技师学院正通过优化专业,对接需求,来提高人才供给的实效。对应当下经济实际,不断淘汰落后专业,开设新兴专业,实现学生的精准就业。近两年,学院就为地理信息产业园开设了地图制图和地理信息专业。
此外,在生源的选择上也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初中生,而向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伸手,甚至向企业要生源。“原本我们主要培训中级工,生源优化后,可以向高级工、技师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适应企业的转型,学院还不断投入购置新设备、学习新技术,走在企业“前端”,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硬件环境。在师资队伍的打造上,技师学院也没有松懈,聘请一线的技术人员承担相关课程教学,坚持“双师双能”,打造应用型师资队伍。学院不仅通过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实习,还定期安排老师到企业学习。 “学生的成长需求是多元化的,这和我们之前‘配给式’的教育供给模式不匹配。通过培养模式改革重新构建需求导向配置的‘供给侧’培育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院、企业的多赢。”姚卫兴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