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连绵的余脉延伸到安吉、余杭、德清的交界处,山势渐趋平缓形成丘陵,东苕溪众多的支流像玉带缠绕在群山翠谷之间。其中,在我县舞阳街道双燕村马头关向西1000米左右,有一座芮家坞水库,水库上游的一条溪谷成为德清与与余杭彭公的边界线,在这条边界线上有座山民们就地取材、巨石叠砌的石拱桥,人称“环龙桥”,已逾千年,至今还承担着路人和山货的通道。日前,记者实地踏访得知,这座古桥虽然普通,但是承载的历史文化却不简单。
今年78岁的蔡泉宝是我县乡土作者,曾主编《双燕村史文化》。在他的引导下,记者从芮家坞水库向西溯流踏勘。
“夹路皆修竹林幽径,暧杳无足音,……谷中小有平田可耕稼。过平田,则石古路细。”(吴康侯《马头坞至栖云庵记》),当年武康知县游记中的情景依然没有大的变化。大约在这条青山蓊郁、溪水清澈的山谷中行走30多分钟,就看到一座横跨在山间溪涧中的古桥,在山野之中更显古朴。蔡泉宝说:这就是环龙桥,一端连接德清,一端连接余杭,也是翻越周边抱谷山(俗称抱骨山)、车糟坞的必经之路。
我县桥梁研究学者朱惠勇看到这座桥的照片后说:环龙桥属于山区乱石叠砌的石拱桥。这种桥型在莫干、上柏、对河口、筏头、后坞、南路等山区十分普遍,它主要特点在材料上就地取材,利于人行。近百年来,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因山区公路开发及天灾因素,现保存不多了!
县博物馆有关人士认为:正因为建造环龙桥的材料是就地取材的,同时又无题刻,很难判明确切年代。所以说:“环龙桥”建造的年代传说逾千年,很难说。但作为一个时代特征,类似古桥,很值得保护。
跨越环龙桥,沿着溪涧继续上行,两岸山石垒砌的护坡如同一堵石墙,长满苔藓,河床巨石峥嵘,溪流在巨石间左右冲突,宛如道道银练。潭角里则是一汪汪湍急而又幽深的水凼,水面上翻滚着流动的漩涡,令人望而生畏。
在行走的路上恰巧遇到余杭区瓶窑镇彭公村何一民,他承租了周围700多亩的山林,与蔡泉宝相识多年。得知我们的来意后,立即带我们步行20多分钟,穿过一个石涵洞,来到一片竹梢覆盖的洼地,他指着地上散落的石块说:这里是一座庙宇,其中一个石头上写着“崇祯十二年季冬吉旦建”。
“崇祯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39年。“季冬”是十二月,“吉旦”是好日子。也就是说:倒塌的庙宇距今已经377年。
据何一民介绍:老一辈口口相传,“环龙桥”上游曾经是一个非常闹猛、繁华的市集,有水碓榨油的油车、卖香烛和杂货的店铺等十多家。同时庙宇、庵堂连片,五米多长、两米多宽的“环龙桥”,看起来貌不惊人,可是它却有特殊的地位,见证着明清僧侣、尼姑的脚步,承载着一段历史文化。何一民还说:“长毛”造反(指太平天国运动),杀人无数。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浙北成了忠王李秀成和清朝浙江巡抚左宗棠的激战之地,这里几成无人区,庙宇也毁于战火,整片的村庄成为废墟。往事如烟,当硝烟散尽,留下的是斑驳的岁月痕迹。时代的车轮总是滚滚往前,尽管很少有人知道这古桥和山谷坎坷的往昔,但是这片绿水青山正在成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