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古寺"大雄宝殿"匾额
何村老村干部周福根回忆匾额故事
何村村干部董纳新介绍铜山古寺原址
莫干山镇何村村是一座幽静的小山村,村主任王建忠告诉记者,何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茶村,每年三月至十月,均有人上山采茶制茶,相传从晋代开始就有僧侣在何村一带种茶。坐落在该村下坞里自然村就有一座铜山古寺,历史悠久,因经历多次损毁,许多史料找不到了,但有一块匾额弥足珍贵,或是何村悠久茶史的一种佐证。
这是清代铜山古寺中的“大雄宝殿”匾额。近日,记者在走访中得知了铜山古寺“大雄宝殿”匾额从“路边草”变成“眼中宝”的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何村村干部董纳新带领记者找到了铜山古寺的原址。这是一片美丽洁净的水面。董纳新指着这片水面说:这里叫铜山寺水库,铜山古寺旧址就在这片水面底下。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因修建水库之需,残存的铜山寺建筑被完全拆除,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在水库边上搭建了一个简易的老年活动场所,因为老年活动场所与原铜山古寺近在咫尺,当地人仍将活动场所称之为铜山寺。
记者找到了熟知当地历史文化的钱树荣。今年72岁的钱树荣,喜欢古代文化。钱树荣翻开一本古书介绍说:铜山古寺始建于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后周显德间(公元954~959年)名“资福寺”,分为上院、下院。唐武则天时,“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主持下院九年有余。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改“隆教院”,后改“铜山寺”。清代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有僧道能禅师再度修缮,成为武康名刹。
钱树荣介绍说,老的铜山古寺在1976年之前早已弃之不用,寺内物品被损,却有“大雄宝殿”匾额被阴差阳错地保留了下来。
村中85岁的原村干部周福根对记者讲述了“大雄宝殿”匾额从“路边草”变成“眼中宝”的传奇片断。
“1976年拆除铜山古寺时,铜、铁、锡等铸造的大件都收回国有,唯‘大雄宝殿’匾额被丢弃。”周福根说:这块匾额长达三米、宽约一米多。因为当时村民的生活普遍贫困,发现了它的实用价值,匾额被一村民当床板用。后来,村民渐渐富裕起来,席梦思之类的床铺开始进入村民家庭,显然睡在这块匾额上不够舒服,又被搬回了集体仓库。春节打年糕时,又有人发现了匾额的实用价值,当作打年糕时搅拌米粉的案板。春节一过,匾额又被丢弃在空房中,卖肉的人又发现了它的实用之处,将有字的正面朝下,平整的背面朝上,当成了肉摊上的案板。直到1999年,这块匾额被佛教界人士发现,才被收回。
在何村村下坞里自然村一家小店门口,许多年长的村民坐在这里聊天。说起这块匾额,村民们兴味盎然。村民讲了许多“无头无脑”的传言。有说这块匾额当年扔在路边没人要的,有说这块匾额没有人敢要的,有说这块匾额可以换辆宝马的。
记者见到了这块匾额。上面有四个阳刻大字“大雄宝殿”,但落款已经被损,只能辨识到“大清光绪”等几个字。
钱树荣介绍说,多年来,不断有人向村里开高价收购这块匾额,有的还说可以做一块新的来换,但都被村里拒绝了。因为它的文化价值已经难以用金钱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