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上午,家住新市的黄先生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一张照片,他回忆说,小时候每当春雨过后,就与邻居家的小朋友们一起,提着篮子在桑树上采黑木耳,回家让妈妈炒着吃味道很好。这一小小的回忆却让许多在城市里长大的小伙伴们惊呆了,他们直呼“涨姿势”,纷纷在黄先生的朋友圈里点了赞。
记者带着疑问在网上搜索,原来在历史上我国对长在桑树上的木耳就有很多记载。《唐本草》记载着“桑、槐、楮、榆、柳,此为五耳”,把桑树木耳列在首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随木性,不可不审,然今货者,亦多杂木,惟桑、槐、楮、柳之耳”,说明在不同的树木上生长的木耳质量是不一样的,桑树木耳的质量为优。
随后,记者拨通了县农作站工作人员孙莉的电话,她告诉记者,新市是桑蚕产区,民间有吃桑树木耳的习惯。我县境内也有用桑树培植木耳的经营户,但是桑树营养成分被吸收过快,种植成本高,所以现在大部分农户改用木屑培植。她介绍,黑木耳是腐生性真菌,自己不能合成有机物。桑树属于阔叶林,能够为黑木耳的生长提供物质基础。桑树上生长出来的木耳与普通黑木耳相比肉质厚、朵形大、口感更为软糯。为了安全起见,市民可以将采摘样品送到农作站检测完毕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