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3000元的神秘汇款单,一份错位的荣誉,一篇完美诠释自己半生心路历程的文章,究竟是谁在背后扶了自己一把?
收到神秘汇款单
病情稳定后,李敏总喜欢一个人坐在家里发呆,每到那个时候,她就会翻出一个快递袋,打开袋子入眼的就是一抹嫣红,那是一本由中国青年报社以及深圳多个部门共同发出的荣誉证书,她的作品《病房里,我看到了胡哲》获奖了。
被病痛折磨了两三年,她哪有时间写东西,而且即使自己写了,能够获得银奖吗?可是获奖证书没有错,地址没有错,究竟是怎么回事,李敏陷入了沉思。
事情还要从去年4月说起,那时候,李敏因为治疗淋巴瘤在北京住院,每天接受炼狱般的化疗。有一天,丈夫沈连斌将一张邮政汇款单送到了她床前,打破了她生活的平静。
“整整3000元邮政汇款,收款人是我。”收到汇款单,李敏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寄错了,因为没有时间处理,这张汇款单就被放了起来。但是没过多久,这件事又被重新提了起来。
大约一个月后,荣誉证书寄到了李敏手中,第一时间,李敏通过互联网搜索了获奖证书中提到的那篇获奖作品,这篇作品竟然在中国青年报上做了全文连载。
“那是我!那就是我啊!”这是她看完文章后的第一个念头,文章以第一人称的方式阐述了自己三十多年的人生,尤其是将她生病后接受化疗时的感受描述得十分到位,看完这篇文章,李敏当场就落下了热泪,如果不是自己根本没有写过这篇文章,李敏差点以为自己真的是作者了。
神秘好心人是谁
认真读了文章好几遍,李敏马上联想到那张被遗忘的汇款单,经过电话咨询深圳作家协会,李敏的猜想得到了验证。“一定要找到写这篇文章的人!”念头刚起,她就有些颓然,人海茫茫,那位好心的作者除了一篇署名是自己的文章,什么都没有留下,她又该去哪里找?
带着遗憾,李敏出院了,经济问题再一次成为这个家庭的包袱。“要不就用汇款单里面的钱吧,那一定是个好心人。”丈夫的提议让李敏的心猛的一颤,最终她还是听了丈夫的提议结清了医疗费,办理出院手续回到了德清。
在回程的火车上,因为化疗的原因,李敏一夜掉光了所有的头发。摸着光溜溜的头顶,李敏的心情却异常愉快,她心中隐隐有一种感觉:那个给她写文章的好心人一定就在德清。
回到德清后,获奖证书的事一直压在了她的心底,只要有空,她就会思考,究竟是谁在背后扶了自己一把?
直到前段时间,德清一中初中90毕业班的几位同学来李敏家慰问,举办了一次公益同学聚会,给他们家的孩子送来了助学金,李敏猛然想起了另一个人——周武忠老师,丈夫以前的班主任。
神秘人浮出水面
带着忐忑的心情,李敏和丈夫一起致电周老师,在电话里,李敏向周老师提及此事,得到了周老师的回复。周老师告诉他,那篇文章是送给她的,那笔钱也是给她的,希望她能够坚强地与病魔斗争,早日康复。
周老师的话很朴实,让李敏感动的同时,也有点愧疚。“周老师帮了我那么多,我到现才知道,真是太不应该了。”想起那个只见过两次面,却亲切地握着自己的手,告诉自己相信未来的人,李敏心中百般滋味。
挂了电话后,心里依旧无法释怀。“我不能得到周老师的资助,还窃取他的荣誉。”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李敏辗转问了很多同学,最终决定写一封信感谢周老师,并且将这张荣誉证书还给他。
“尽管这张证书名字是错的,但是我依旧想把它还给周老师。”害怕周老师会拒绝。李敏将信和荣誉证书交给记者,希望转交到周老师手里。
给她一颗乐观的心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德清一中,见到了李敏口中的周老师。周老师大约四十多岁,长的斯文有礼,戴着一副眼镜,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的感觉,李敏形容的正直、善良、热心都可以感觉到。
“孩子生病过得很不容易,作为老师能帮就帮一点。”看完李敏的感谢信,周老师一脸腼腆。作为语文老师,他在学生的印象中可能有些“古板”,但对于学生却是十分热心的。李敏的丈夫沈连斌是他十多年前教过的学生,当从义工协会听到他们家的不幸遭遇后,他第一时间前往慰问。
在与李敏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周老师就觉得李敏的心态有些低落,这才跟她说了胡哲的故事,激励她勇敢地对抗病魔。回去后,他还把李敏的事迹一起写进了文章。
“把她所有的感受都写进这篇文章可能有些冒昧,但我还是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坚强。除了鼓励她拥有一颗乐观、强大的心灵,我什么也不能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