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民生
文字:   打印

一年300天古镇做木匠
www.dqnews.com.cn 2016-04-21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新市镇蚕花庙会的盛大场面还历历在目,水北村里冒雨进行的蚕花节盛况犹在眼前,蚕花姑娘乘坐花轿巧笑倩兮的模样被定格在无数镜头中。

  相伴巡游的5台花轿都是有些年头的物件了,参加过十几届蚕花庙会。而来自水北村的蚕花姑娘乘坐的花轿是今年新做的,出自老木匠师傅俞锡林之手。俞锡林还修缮了旧花轿,为花轿巡游亲手“绘上”最明亮的色彩。近日,记者赶赴千金镇里浩村,找到了这位蚕花庙会背后的“功臣”——俞锡林。

水北村蚕花节上参加巡游的花轿出自俞锡林之手
 
老木匠师傅俞锡林

  

  这个行当

  他坚守了51年

  俞锡林今年69岁,从18岁拜师同村木匠师傅算起,他在这个行当坚守了51年,在新市镇都已经做了十几年的木匠活。“我大概一年里有300天都在新市。”俞锡林说,千金镇和新市镇相邻,他每天早出晚归,骑辆“小电驴”一刻钟就能到。

  十几年前,新市镇有人找到俞锡林帮忙建造会仙桥附近的民居。从此,俞锡林在新市镇的名气渐盛。钟兆琳纪念馆、刘王堂走廊、童润夫纪念馆、蚕文化馆、重建的陆仙楼,其中木结构部分都是俞锡林参与修缮或者建造的。

  陆仙楼要重建,他仅仅是看了眼老照片,没有设计图,就在脑海中勾勒出了大致模样,并在陈家潭位置完成了重建,从外观上看,和原来的陆仙楼极其相似,花窗、檐角等都高度还原了历史样貌。

  水北村蚕花节举办前,村里找到他做巡游的花轿。3月初,俞锡林和自己的老搭档“小宝师傅”开始忙活,花了半个月时间,用了一立方木头,做成的花轿重有三五百斤。

  “制作时要求和以前的巡游花轿有点区别。”俞锡林告诉记者,他在栅栏排列和花窗设计上翻新了花样。但这并不是花轿最难制作的部分,凉亭式样的轿顶才是最费工夫的地方。轿顶四角上弯的弧度是用两块木头垫在一起刨出来的,然后再用榫头嵌起来,每一步都在考验老木匠的手艺。

  “现在我们也会用机器刨,但刨出来比较毛糙,还要人工修过。”俞锡林说,刨过的木头他用肉眼就能看出是不是平整。

  一双手掌

  布满劳动者的老茧

  此时,记者正巧看到俞锡林伸出的手。与瘦削的身材相比,他的手掌显得更大,指节很粗。做木匠既是手艺活也是力气活,俞锡林的手掌上还有不少浅褐色的老茧。“你别看我瘦,身上可都是肌肉。”之前他的手臂脱臼去湖州的医院复位,因为他肌肉紧实,医生尝试了好多次才成功。

  俞锡林是他师傅王金贵开门招收的第一个徒弟,行当的规矩是“三年徒弟白吃饭但没工钱”。前两年俞锡林就挑着师傅的铁家什,斧头、刨子、凿子、锯子、磨石等等加起来有个七八十斤,跟着师傅一家家地干活,造房、修庙都干过,任劳任怨。

  这样在农村里走家串户工作的木匠也被称作“农村木匠”。当时木匠手艺很吃香,工钱是2元/工(一工是八小时),夜里也常常有人来叫他们去工作。结婚用的木床、五斗橱、大衣橱、被橱、桌子、写字台、梳妆台、脚盆等要做整一套,俞锡林回忆,一个冬天满打满算能给三户人家做好全套木家具。

  思考花样

  一天抽一包半香烟

  俞锡林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刨平木头,师傅在制作时,他就拿剩下的边角料练习。慢慢地,他可以给师傅刨木料打下手,两年以后他开始单干。两年就出师的速度,看得出俞锡林悟性颇高。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跟着师傅学的时候,不可能所有式样都学过,遇到不会的要靠自己去琢磨。”俞锡林到新市干活时,因为有需要,才自学了花窗制作。“其实都是互通的,花窗就是把木架和雕刻的花用榫头拼起来。”俞锡林参考婚床上的刻花,琢磨出了花窗的制作手法。

  每户人家的东西都得变着花样做,所以俞锡林说,做木匠活也费脑子。他常常会在睡前把第二天要做的样式、人手安排在脑子里来回思考几遍。制作时碰到复杂的花样,他会把工具摆在一边,盯着木材抽着烟,眉头紧锁,脑子飞快地转。

  “一天要抽一包半香烟。”俞锡林笑着说,思考花样的时候是最费香烟的,从抽烟的数量就能看出木匠活大致的难易程度。

  早在出师后三五年,俞锡林就做起了师傅,陆陆续续收了十几个徒弟。但如今,这些徒弟当中多数都下海经商,只剩下两三个还在坚持吃这碗饭。

  现在木匠的工钱是200元/工,拿制作一张西式木床打比方,费时六七工,原材料还得顾客自己购买。俞锡林很无奈:“比一比,大家肯定会选择直接去买一张床,便宜又方便。”俞锡林在这个行当的五十余年里,房子由木结构逐渐换成了钢筋水泥,手工制作的精致耐用输给了机器加工的便利便宜,农村木匠的身影终究被无情岁月的变迁拉得颀长却单薄……

作者: 记者 陆晨晖 通讯员 俞大庆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