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故事耐人寻味 乡愁或可留存
www.dqnews.com.cn 2016-04-12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日前,两位古稀老人来到钟管镇蠡山村安富桥头,他俩时而比划,时而交谈,看了又看,久久不忍离开。老人为何这样?

  这两位老人是兄弟俩,哥哥潘爱泉,76岁,弟弟潘爱生,72岁,是钟管镇干山村村民。自从得知因水利建设需要,安富桥要搬迁的消息,他俩就一直记挂着这座桥。如今,亲眼看到重建后的安富桥稳稳地架设在风景秀丽的蠡山村刘家港上,很高兴。因为这座老石桥,有他俩割舍不了的情感。

  安富桥原名叫贯行桥(当地人称观音桥),架设在干村村周家墩的河流上。上世纪40年代,因年久失修坍塌了,交通受阻。当地村民想重建贯行桥,但苦于没有建桥经费,难以动工,只好四处募捐。

  1947年的一天,一位募捐者来到石塘村找潘阿洪。潘阿洪大名叫潘益璘,是当地的乡绅。募捐者找到潘阿洪时,他正在田里摸草,募捐者向他叙述造桥及募捐的事。潘阿洪没有停下手中的活,从田畈的这头到那头,来回摸草,募捐者在田埂上跟着他来回絮叨。潘阿洪叫募捐者回去。隔了七八天,另一位募捐者找到他,见他又在摸草,便二话没说,挽起裤腿也下田摸起了草。一个时辰后,潘阿洪邀请那人到家里吃饭,问了造桥的事,便说你回去吧。募捐者有点茫然。半个月后,造桥工地动工了,潘阿洪捐出了100担大米。一年后,桥建成,改名为安富桥。寓意安居乐业、富贵长命。

  这个潘阿洪就是潘爱泉、潘爱生兄弟俩的爷爷。哥哥潘爱泉至今还依稀记得,他曾跟着爷爷去造桥工地,场面很热闹。他还记得,解放后,爷爷因担任过民国的衡溪乡乡长而被关押,当地136户人家联名保释了他。文革时期,他们兄弟几个还与爷爷一起去修过安富桥。安富桥对于潘家兄弟来说有一种亲切感,看到这座桥就会想起祖父。弟弟潘爱生说,当初要拆安富桥时,他内心非常不舍,左邻右舍也一样。后来了解到它将搬迁到蠡山,重建于刘家港上,心中稍安。现在看到安富桥被安顿得这么好,完全放心了,以后会经常来看它的。

  记者感言

  潘阿洪当年出资修安富桥,肯定期望它一劳永逸,但是这一愿望在历史的进程中往往很难实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改变,很多古桥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甚至成了交通和建设的障碍。因此,有的被拆除,有的被改建,有的自然跨塌,有的被人为破坏偷盗……尽管有关部门作出了种种努力,但是一些古桥生存状况面临考验。

  然而,每一座古桥,不仅仅是古代建筑物,它还承载着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就像安富桥那样,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有人们对它念念不忘的乡愁。安顿好古桥,可以留下历史,留住乡愁。

  德清是个多桥的地方,虽然现在仍保存一定数量的古桥,但更多的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现在人们每想起那些消失的古桥,总是叹惋不已。因此,对于一些古桥,能够原地保护,自然最好,如果非拆不可,那么都应该移建,而且应该移建至更适合永久保护和利用的地方,这就是与其原地消失,不如异地重生。

  近年来,钟管镇把那些由于各种原因需要拆掉的古桥迁建至蠡山景区,这一做法,既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又逐渐被古桥原来所在地百姓的认同和支持,还得到了有关专家和领导的肯定。不久前,省政协副主席张泽熙来我县调研时,被蠡山景区的山水吸引,了解到跨越在河道上的一些古桥是移建的,表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保护和利用了古代的桥梁艺术品。据了解,目前已有6座古桥迁建至蠡山景区,有的已建成,有的正在建造。这些古桥分布于景区的湖墩之间,不仅构成了景区的交通,更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作者: | 记者 宣宏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