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85岁的老太太高瑞华打进本报热线8889090,想要通过报纸悼念亡夫韩易——那个让她坚强了半辈子,等待了半辈子,却从未后悔出嫁的男人。
近日,记者走进蓝色港湾高瑞华老人的家,一进门就看到老人正半靠在客厅椅子上发呆。她的手里,握着一张翻得半旧的报纸。
小心翼翼地摊开报纸,老人讲起了属于她的动人故事。
三年三百多封信
一个是公安部门的秘书,一个是部队的军人,能在战争年代和这样一个人相逢、相知、相守是偶然,但高瑞华却相信这是必然,是命运的安排。
那一年,她22岁,已经在公安部门工作了四个年头。
在这四年的时间,她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女,变成一个知道国仇家恨的爱国青年。那时候她就特别崇拜军人,因为军人的默默坚守,让大家得到了和平,所以当同学给她介绍军人韩易时,她心中的窃喜多于娇羞。
“我和他相处了三年,这三年我们从没见过面,但感觉却非常熟悉,他的样子我都好像可以想象出来。”通过书信的往来,高瑞华慢慢走进了韩易的世界。
他是一个高材生,接受了新兴思想的洗礼,毅然投身军营,爱国多于爱家,恨不得为祖国奉献出满腔热枕。他是一个军人,几乎所有时间都待在部队,但他却天南地北天文地理都有涉猎,每次读他的信,都会学到一些新的东西,受益匪浅。
三年300多封信,平均三四天就要通信一次,对于当时的邮政速度来说或许有些不科学,但高瑞华和韩易却做到了。“有时候他写的信很长,十几张信纸,一个信封包不下,他就分成两个寄给我。”回想起当年的点点滴滴,高瑞华脸上不由得泛起了幸福的微笑。
一床被远嫁军营
通信三年,两人终于见面,却是在工作的场合,在领导的见证下,以同志的身份,这也让这次见面变得格外的郑重。
“那时候,他刚从军营出来就第一时间来找我了。”高瑞华告诉记者,韩易和自己想象的那样高大帅气,也正是这次见面,促成了两人之间的好事。
想过无数种出嫁的方式,高瑞华从未想到自己会这般出嫁,一个人带一床被子赶赴军营,现在怎么想都有些草率,但高瑞华却从不后悔。
“出嫁前我就问他,我需要带什么东西吗,他告诉我什么都不用,如果一定要带,就带上一床被子吧!”就这样高瑞华收拾了一床被子,独自一人辗转镇江、上海、宁波,终于到达了韩易所在的军营。
没有所谓的酒席,只是和两桌同事在食堂吃了个便饭,办了一个简单的军婚仪式,吃完饭后,两人就被引进的从百姓家借来的新房。
刚走进新房,高瑞华不禁莞尔。一张床,一个枕头就是新房的全部,再加上高瑞华自己带来的一床被子,却刚好组成了一个家,有些简单,却格外温暖,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她成为了一名军嫂。
近三十年的等待
军嫂的日子注定是孤独的,即使结婚后,两人过的依旧是聚少离多的日子。依靠着探亲假,韩易才能在家里多待上几天,但有时候一年都没有探亲假,两人又过上了书信交流的日子。
“我明白他是军人,一份电报就可以召回他,国家比我更需要他。”带着这样的信任,高瑞华的军嫂生涯过得格外独立。
1967年,韩易转业,在湖州一家企业工作,但两人聚少离多的日子依旧没有结束。“他当兵的时候以军营为家,转业了以厂为家,我并不苛责他,因为我知道他爱我。”高瑞华感叹,韩易为祖国奉献了一次,而她做军嫂也做得无怨无悔,她不后悔用青春等待这样一个人,因为值得。
直到韩易54岁退休,两人才真正过上了相依相守的日子。
退休后,夫妻寄情于山水之间,泰山、三峡、深圳、北京、天津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韩易也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深沉的爱,将以前的缺位一一弥补。
在高瑞华70岁那年,病魔突袭,一直身体健康的她一下子就病倒了,不得不入院治疗,这一住就是20多天。在那段日子,韩易心急如焚,几乎就守在了医院,即使高瑞华康复出院,他依旧寸步不离地守在她的身边。
她以深情来等待,他以挚爱来守护。
我丈夫是地下党特工
在这期间,当韩易告诉高瑞华,他曾是地下党特工,高瑞华当场就惊呆了,原来历史上导演三垛河伏击战扬州地下党的领导邱世毅竟然是自己丈夫的上司。
正值1945年初,邱世毅打入汪伪苏北绥靖公署内部,博得伪绥靖公署行任孙良诚的信任,被越级提拔为少校作战参谋。当年5月,邱世毅打入国民党军统特务组织。
1945年4月9日下午,邱世毅以中校作战参谋的身份参加日伪的一次重要联席会议,获悉一个重要情报——日军为对付中国及同盟军的对日作战,调动宝应城外的日伪军至兴化南面的周庄地区,妄图进一步分割我苏中一分区抗日根据地。
邱世毅回家后连夜向特工韩易下达任务,要求将内容背熟,不带一纸文字记录。次日,韩易几经辗转及时将这份重要的情报转报旅首长。4月28日下午,在新四军一师三旅旅长刘飞指挥下,高邮三垛伏击战打响,3个多小时的战斗共击毙日伪军840名。
高瑞华从未想过在这样的军功背后竟然会有自己丈夫的身影,直到在最近收到了一本《密战之鹰》,上面详细地记录了每位地下党特工的默默付出,其中好几页就关于他的丈夫韩易的任务阐述,她才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当年他只是轻松地跟我讲起了这件事,没想到这个任务会那么艰巨。”至今提起这件事,高瑞华都有些后怕。
直到相濡以沫的丈夫撒手人寰,高瑞华才带着回忆定居在德清,和小儿子一起生活。
又到了一年清明,不知不觉,韩易已经去世三年,他留给高瑞华的除了三个孝顺的孩子,就是那些美好的记忆。每当思念的狂澜在胸中奔涌,高瑞华都会翻出照片,看看丈夫的样子,用手指轻轻摩挲他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