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善行德清》栏目开创于2013年3月5日学雷锋日,迄今已经满三周岁。这三年里,栏目报道的好人好事可谓车载斗量,他们中有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等。江河湖海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那么我们也有充分理由相信,这所有的细微善行累积在一起,构成的正是德清人在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为身边的人点赞,一起传递正能量。即日起本版开设《为身边人点赞》,将善行德清这一栏目进行到底。
即日起,诚向读者征求线索。你身边有这样的好人好事吗?你想为他或她点赞吗?请速拨打新闻热线8889090。你可以自己动手记录,也可以让记者来为你记录。线索一旦录用,将送上神秘小礼品和现金报料奖(30至300元)。

人物名片:杨群燕,45岁,从医20年,现为县人民医院儿科医生。
点赞人:孩子家长李慧芳
“其实孩子一生病,我们不用急急忙忙送杭州,我们的身边一样有好医生。”昨日下午,在县人民医院住院部的儿科病房里,记者见到了正在为孩子收拾东西准备出院的李慧芳。面对采访,李慧芳竖起大拇指说道:“我得给杨医师点个赞,儿科医生不容易,在她的细心治疗下,儿子的病在家门口就看好了,给我们做父母的也省了不少心。”
被点赞的这位杨医师就是县人民医院儿科的杨群燕医师。三天前,李慧芳3周岁的儿子程程因为发烧肚子疼,深夜被夫妻俩送进了医院。
“儿科嘛,一直是公认的‘哑科’,孩子一说肚子疼,家中估计都急了。”正在为李女士办理手续的护士小周说道。一旁的李慧芳表示,确实是这样,孩子不舒服了就皱着眉,也不知道哪里不舒服,不仅父母着急,连家里的老一辈也睡不安稳。而作为一个年轻妈妈,一边得安抚家中老人,一边得照顾小的,这让她的情绪一度处于紧张状态。
李慧芳记得,当她抱着孩子跑到急诊室后,接诊的杨医师首先安抚了她的情绪,并以自己女性特有的耐心与细心,一边沟通一边为孩子做了检查。按照各项检查结果及一步步询问,最终为孩子确诊了病情,原来是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热。
李慧芳提到,因为平时比较宠溺,孩子年纪不大,脾气不小。在治疗中,因为怕疼,孩子一直哭闹,见到医生护士就躲闪,家长都抓不住,幸好主治医生杨医师在查房时一次次与孩子耐心地沟通。没想到住了三天医院,出院时,孩子见到杨医生还会乐呵呵地叫:“阿姨抱抱。”
抚摸着自己的小腹,李慧芳告诉记者,其实自己还是一位孕妇,肚里的小宝贝已经三个月,作为一位二胎妈妈,在赶“二胎潮”的同时,最担心的就是儿科医生少、孩子就医难这个问题。一旁的护士小周表示,这确实也是医院里的普遍现象。儿科医生收入低,工作累,还是个无法与患者顺利沟通的“哑科”,所以在近10年里,县人民医院的儿科医生仅增加五名,但儿童患者的数量却成倍增长,连病房区的床位都几次告急。
虽然各大医院都有“儿科荒”,但儿科仍有许多坚守岗位的好医生。护士小周告诉记者,杨医师就是一位常常受到家长称赞的一线好医生。因为医院儿科医生少,从医20多年的杨群燕医师除了在病房区忙碌,仍需要每周出现在急诊科的夜班值班室里。
清晨和夜间是儿童就医的高峰时间段,在急诊室里,从下午五点到第二日早上八点,平均一夜有100余名患儿急需就诊。因为需要为患儿接诊,当杨医师自己的孩子生了病时,也就只好让孩子单独睡在值班室的床上,待其抽空才去观望一眼。
李慧芳在出院前又抱着孩子到医生值班室里见了一面杨群燕医师,看到杨医师还是一如既往地忙碌着,没有过多的道别,说了一声谢谢后,母子俩就准备回家。“儿科医生不容易,作为家长,其实我们也应该多给医生一点信任和鼓励,因为对于孩子生病,他们比家长更专业。希望我们家门口的医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这样以后走出家门就有一份安心,这样多好。”离开前,李慧芳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