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汽车三十二团三营七连刘德怀报到!王海滨,你还认识我,叫得出我的名字吗?真没想到四十多年后我们还能见面!”昨天,五四村后东人家饭店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80余位平均年龄69岁的老人齐聚一堂,共同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
“分开得太久了,真的太久了,这辈子还能见到你们真是无憾了。”退伍老兵联谊会召集人王海滨在与数十位昔日战友重逢拥抱时激动地说。
四十多年的记忆沉淀,让不少到场的老人有点不知所措。直到谈及大家为之振奋的部队、汽车,才慢慢打开话匣子。
我们是第一批汽车兵
1968年3月21日,作为德清第一批技术型兵种,460位年轻战士踏上了征程。“当时的德清交通闭塞,像样一点的大路都还没有,更不用说汽车了。”今年68岁的钟荣章说。刚到部队接触到汽车,就兴奋了好几个晚上,要知道,以后自己就算是个技术型专业人才了。
正是凭着对汽车的热爱,和钟荣章一样,许多战友在部队一待就是5年,最多达到14年。“学会开车后,我们就想为家乡出点力。1973年,县委书记、县长的司机在内,德清一共只有24个驾驶员,急需我们回来。”钟荣章说。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和几个战友一合计,就成了我县较老的一批司机师傅。迄今平均驾龄48年。
“460位战友实际成为汽车兵的一共360多人,真正成为驾驶员的有200多个,回到德清后,在一定程度其实也加速了德清的发展。”同为战友的苏敏说。当时不比现在,没车学、没人教是最大的难题,为了培养更多的驾驶员,战友们都是一带一,尽可能将部队所掌握的驾驶技术教给更多的人。
德清老乡到德清战友
“去部队的时候,我们年龄是17至22岁,不像现在的孩子见过大世面,当时的我们离开德清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老战士钱江森说,去部队一礼拜过后,所有人的新鲜劲也烟消云散了,那个时候我们只有一个念头,有问题、想家了就找“德清老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了这一趣事,部队期间,所有战士最想听到的消息是某某老乡的亲戚来了。“我们老乡多,都是德清人,亲戚一到部队来探望,总会带些土特产,聊聊德清的变化,这是我们想家的时候最想听到的信息了。”老战士周惠林说,每次只要有人来探望,我们就会一窝蜂地赶去,听德清的变化,吃德清的特产,别提有多惬意了。
部队里大家是老乡,离开部队回到家乡大家就是战友了,不过谁也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四十多年。“上礼拜刚接到这个电话的时候,我的手都是抖的,又惊又喜,今天一大早就坐车过来,看到这帮老朋友别提有多开心了。”刘德怀说。他退伍后在南京成家定居,几十年来有许多次想回德清寻找战友,但都未能成行。尽管身体有所不便,但他还是准时从南京到达德清。
聚会筹备整整一年
老朋友聚餐本是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事情,不过,对于分别四十多年之久的80多位老战友来说,这次聚会来之不易,前前后后筹备了整整一年。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退休都好久了,几个经常联系的还好一点,不怎么联系还真不好找。”王海滨是这次退伍老兵联谊的召集人,为了联系更多的战友,他几乎动用了所有人脉。
“以其中一位新市战友为例,之前是在电信局工作的,退休后电话一换,就再也找不到他了,后来通过了4个人,一级一级排摸过去,两礼拜后才有了他的联系方式,80多个人里,一半以上都是这么联系到的,所以花了整整一年。”
一年的筹备换来一天的短聚,在留下了全体战友的合影后,不少战友表示,两年后的今天,希望还能见到各位老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