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桥附近的路网酷似“走”字
如果你很少去雷甸镇塘北村一带,那么沿304省道行至申嘉杭高速互通路口时,一定会有头晕目眩之感。因为这里接连出现十字路口或岔道,若没看清路牌,就很容易弄错方向。
为什么这里会有很多路口和岔道?在二十多年的公路建设中,这里不知不觉变成了交通咽喉。这个特殊的地方叫库桥自然村。
了解一下库桥的历史,你会发现,历史上它非常出名。
知名度从何而来?不仅因为它曾是水路时代的交通咽喉,更是因为有一位历史名人曾在这里安家落户。让人称奇的是,无论水路和陆路交通如何此消彼长,库桥这块巴掌大的小地方,却始终改变不了交通咽喉的特殊地位。
航船冤家路窄
桥洞边打了起来
库桥自然村有一座庆云桥,而庆云桥又名库桥。库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清同治十年重修,现为德清县文物保护单位。
话说1947年5月的一个上午,三艘客轮同时到达德清(现乾元)轮船码头。据史料记载,一艘是从三桥埠到杭州的,一艘是从洛舍到杭州的,还有一艘是从洛舍到长安的。三艘客轮属于三家不同的轮船公司,都途经德清和塘栖。雷甸的库桥,则是三艘客轮都要经过的地方。
在德清至塘栖段,三个航班经常并驾齐驱;这意味着,不少乘客选择其中之一都可以到达目的地,比如德清到雷甸、德清到塘栖,在三艘客轮之间任意挑选,不仅可以比速度、比舒适,还可以比价格。这时,洛杭班使出了绝招:降价一半揽客。
这意味着,三杭班、洛长班的大量乘客要被洛杭班抢走。
三个航班都要途经的德清至塘栖段成为黄金线路,竞争日趋激烈。轮船公司之间屡有小摩擦发生。
为了防止矛盾激化,当时的德清县国民政府召开了调解会。但是,各轮船公司表面上愿意接受调解,但背地里谁也不服谁,在真金白银面前,根本顾不了政府的面子。
那么,在德清至塘栖段的航道上,会发生什么?这三个航班都要经过一个狭小的桥洞,这个桥洞就是库桥自然村的库桥桥洞。
7月的一天,三杭班与洛杭班在库桥附近又一次狭路相遇,真正应验了“冤家路窄”。
三杭班与洛杭班互不给对方面子,结果以“发生相撞事故”让竞争告一段落。
表面上这是一起交通事故,但没有人相信它是“意外”事故,而是有意为之。为了抢夺生意,两轮船公司置乘客的安危于不顾,选择了“武力”解决,虽然各自出了一口怨气,但是,没有任何赢家。
今天,这座桥依旧保存完好。记者特地赶到雷甸镇塘北村,追忆那段往事。
天还没亮
库桥已人来船往
今年84岁的诸洪生是土生土长的库桥自然村人,一直居住在库桥边。诸洪生说:“别看了这座桥这么小,在雷甸还没通公路之前,它是德清县最热闹的交通要道之一。那时候,武林头的人从陆路去雷甸和德清(指乾元)都要走过这座桥。它是塘栖跟德清之间的河道上横跨两岸的仅有的一座古桥。”
记者向诸洪生打听,还记不记得民国时期两艘客轮在库桥边相撞的事?诸洪生想了许久,表示没什么印象了。但是他表示,那时候经过库桥的船只不计其数,桥洞边发生磕磕碰碰的事很平常。
走上库桥,没几步就跨到了对岸。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库桥实在太不起眼,小小的桥洞连十几吨的水泥船通过都要小心翼翼,更不要说运河上常见的六七百吨的大货船了,所以已经没有多少德清人知道这座曾经担负重任的库桥了。
“现在德清到塘栖的船都是经过武林头的,而在我年轻的时候,德清到塘栖的船都是经过库桥的,走水路经过库桥,要比经过武林头至少要近五六里路。那时候的船都比较小,扯着风篷向桥洞驶来。”诸洪生兴奋地回忆起往事。他告诉记者,那时候的夏天,桥上坐满了乘风凉的村民,桥上的风很给力,路过这里的人也会坐在桥上歇力休息。不仅是桥上的行人很多,桥下的航船更多,西半个下舍、大半个雷甸以及德清(乾元)等地的船去塘栖都要经过这个桥洞,而塘栖人去湖州也要经过这个桥洞,到库桥头搭个便船方便至极。
“早上天还没亮,就能听到摇橹和划桨的声音。附近的村民去武林头或塘栖赶早班客轮,都要早早地摸黑走过库桥。”诸洪生认为,库桥河段是德清到塘栖之间最狭窄的地方,其他地方的水道太宽,建桥难度大,所以古人选择在这里建桥,造就了库桥特殊的交通咽喉地位。
如今,安享晚年的诸洪生有时候仍然喜欢到河中捉鱼摸虾。诸洪生告诉记者,他年轻时曾在雷甸水产村当过渔民,因为与水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因此非常熟悉和热爱家乡的每一条河道每一弯港汊,尤其是这座库桥。他说,今年的河水比前两年干净多了,但还是有些人不太爱惜河道,在河中乱放障碍物,一年之中库桥下面也看不到一两艘船开过了,因为库桥河段被一些管道阻碍已经难以通航。
诸洪生的儿子插上话来对记者说:“你不知道,我小时候库桥底下的水有多清,一根针掉落进水里的河埠石上,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南宋丞相
曾在这里建库房
诸洪生向记者透露说,库桥的许多地方埋有整齐的石头,因此,他有个谜团:库桥一定出过大人物吧?
确实,相传南宋平章(丞相)游似的在雷甸庆云桥旁留有旧居,并设立库房,因此,庆云桥也被称作库桥。
德清地方史学者钮智芳对库桥历史作过深入研究。他找出资料向记者介绍说,民国《德清县新志》卷一有这样的记载:“庆云桥即北库桥,相传为平章游似的库藏之所。”桥近处的自然村库桥也以桥得名。
库桥自然村,与余杭区的塘栖古镇相距仅一公里多路。如今,站在库桥上,能望见塘栖镇上的高层住宅。如果天气能见度好,夜晚,塘栖居民窗户上泄漏的灯光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游似,字景仁,四川南充人(一说岳池人)。南宋宁宗嘉定14年(1221年)进士。淳佑五年(1245年)官拜右丞相。
钮智芳介绍说,库桥与游似拿句流行的话来说是“有故事的”。有一天,皇帝问游似:“唐太宗贞观年年间,天下太平,这种效果怎样获得的?”游似回答说:“皇上能够亲近正直的人,听从他们的谏诫。虚心检查自己,以百姓利益为重,足以旋乾转坤。”
后来游似几次上奏章要求辞去官职,皇帝御书:“事君以忠,视民如伤,行己有耻,遁世无闷”十六字赠给他。游似于淳佑七年(1247年)终于卸任。
游似喜欢山明水秀的德清,当时的德清又是南宋的京畿之地(宋都临安即杭州的附近地区),便选中了运河附近的雷甸库桥寓居。后来,游似又迁到新市果山(假山头)。
神奇“走”字
库桥又成陆上咽喉
在库桥上,刻有对联。桥的塘栖方向侧,南联“澄流栖水引祥光”,北联“秀撷超山昭瑞霭”; 桥的德清方向侧,南联“绿野萝升封霅水”,北联“青坡云护瘦苕溪”。桥楹皆是地名,超山的云气,塘栖、德清与湖州(霅水,在湖州吴兴)的秀水,无不都在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水路交通的要道。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水上客运业的快速发展,客运需求量迅速超过民国时小客轮的最大供给能力,德清(现乾元)至杭州等地的航班因库桥航道太狭窄,开始改走航行条件更好的航道,绕道航行条件更好的武林头。库桥虽然处于德清与塘栖间的直线上,但因为库桥段航道太窄小,船来船往的热闹景像渐渐少了下去,从而渐被人们遗忘。
但是,库桥一带随着陆上交通的迅猛发展,十多年来又演变成德清县内难得一见交通咽喉,各种路网在此汇集,神奇地出现了一个“走”字般的路口。这个“走”字般的路网,真的成了“走”的要道。
如果一名外地司机到达这里的红绿灯下,真的有“做选择题”的感觉,车至路口,红绿灯后又一红绿灯,且又不是通常所见的规规矩矩四个方向,而是偏转的不同方向。且上面还有一条高速公路,共有七八个不同的走向让你选择。
现在,从这里出发,不仅可以到达桥联上提及的湖州、德清、塘栖、超山,还能驶上申嘉杭高速,直达苏州、杭州和上海,库桥已成为德清县内交通最繁忙的“咽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