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315。昨天上午,我县在正翔广场举行纪念“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暨德清县第六届生态消费教育宣传咨询活动。现场,市监局联合其他部门向消费者宣传辨别问题商品的方法,增强消费者维权保护意识,引导市民科学合理消费。副县长王少华出席。
“免费领鸡蛋,拿挂面”,听上去是一件特别实惠的事,消费者也常常被这种“听上去很美”的便宜给诱惑,而忽视了消费的本质。今年87岁的高才法老人就遇到这样一件郁闷事。
昨天上午,老高第一个坐到了消保委接访工作人员的面前,叹起了“苦经”。前不久,他途经宋石二街一家名叫“越来康”的店铺,被店门口的“免费报名领取亚麻籽油”的广告语吸引而停住了脚步。
“‘免费’两个字写得又大又显眼。”老高说自己也不知怎么地就听信了店铺推销人员的话,办了一张消费预付卡。当时,推销人员承诺,参与者不仅可以领取一份礼品,还有机会申领亚麻籽油。
可是,就当老高满心欢喜地拿着预付卡再次光临该店时,他意外发现,这家原本门庭若市的店铺经常让他吃闭门羹。“三天两头不开门。”老高气冲冲地掏出一张红色的预付卡,希望消保委的工作人员能在核实事情经过后帮助他退卡。
站在老高身后,需要帮助维权解决问题的市民一个接着一个。
来路不明的保健品如何辨别?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摊位前,摆放着几盒包装十分精美的保健品,不少保健品身上还印满了花花绿绿的“洋文”。76岁的吴哲勤老人不解地拿起一盒“降糖药”仔细揣摩半天问道:“这药有什么不妥?”“桌上放的都是假药。”稽查大队执法人员陆敏的一句话显然把老吴给惊着了。
“什么?包装那么考究,厂名、药品配方都写得那么详细,怎么会是假药?”老吴急切地搬来一张凳子坐到了陆敏面前,“快教我怎么辨别假药。”
陆敏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的假药主要包含三无产品、夸大宣传、以保健食品充当药品等几大类,涉及的功效不外乎各年龄段消费者都比较热衷的降血压降血糖、减肥瘦身和壮阳等功效。
看着中老年消费者越聚越多,陆敏索性站了起来,清了清嗓门,用高八度的嗓门大声喊道,“叔叔阿姨,以后街上要你们去开会、听课买药的都不要去,那些药品和保健品基本都是假的。”
见还有不少消费者半信半疑,陆敏继续耐心地解释起来。“如果商家宣传产品为保健食品,那么产品的外包装上一定要印上保健食品的标准,形状就像一顶蓝色的帽子;如果是普通食品就要印上QS认证;如果包装或者广告说自己的产品‘百治百灵’那也是不允许的。”
“如果大家自己不会看,可以把之前购买的保健品拿到位于舞阳街上的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让我们的执法人员帮助辨别真伪。”陆敏说。
“那有没有更为简便的办法,自己在家就能查询真伪呢?”市民陈建峰就向现场执法人员倒起了苦水,“我奶奶今年80岁,总爱听信商家的忽悠,平时省吃省喝,花大价钱买起保健品来却一点也不含糊,我们小辈怎么劝都不肯听。”
当然可以!陆敏告诉记者,消费者只要在网上搜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官网,在“数据查询”一栏中进行查询,如果查不到相关信息,那么该产品就存在不合格、假冒伪劣等情况。
如果在该系统中能查询到相关信息,消费者仍需仔细该药品的详细信息,如生产厂家、地址、药品配方、批准日期等等一系列信息。只有所有信息与该网站公布的信息完全一致,才能确定该产品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