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年过四十不学艺,可家住武康塔山小区27幢104室的张有祥老人却偏偏不这样。今年已过80岁的他,如同小学生一样,每天上午9点钟都要记日记。他的日记有点特别:一是用左手,二是写反字,三是记天气情况。
一般人用左手写字,难;用左手写反字,更难;左右手同时写字,难上加难。年过八旬的张有祥却有这个绝活,真令人称奇。
“老丈人听其他的老人说,用左手写反字可以健脑,他就学习写起来了。”张有祥老人的二女婿林根泉告诉记者:老丈人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但是由于虚心好学,几十年积累的多才多艺,编竹篮、扎鳌鱼灯、拉二胡、吹笛子、木工、水泥工、绘画等都有“两把刷子”,小区里的邻居都称老人“太有才”。
农活手艺样样精通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精耕细作的农耕生活,张有祥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他说:自己原来的家住在武康木桥村(十多年前已经拆迁到塔山小区),从15岁就开始干农活。江南农村最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从耕耘、播种、栽插到收获的一套劳作程序,样样都精通,被村民赞成是“干农活的好把式”。
特别是插秧这样的种田技术活,每人一趟田,一行并排六棵或七棵,一行一行往后移,好手插秧不仅速度快、易成活,而且秧行笔直,前后左右整齐划一,就像阅兵队伍似的,又好看又通风,成熟后也易于收割;插秧手艺不好的人,插得横七竖八,往往被人笑话。张有祥当年尽管是个20岁的年轻小伙,但是插秧的能力总是生产队最快、最好的,在过去集体“大呼隆”的年代,就挣到了整劳力的工分。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虚心好学。”谈起张有祥,与张有祥沾亲带故、同样住在武康塔山小区70岁的张祥福最知情:“过去,我们家的老房子就是张有祥帮忙造起来的。他会木工、泥水工,三间房的墙角最关键,他造得最可靠。”
“我那时二十多岁,跟着建筑队外出打工,除了搬砖、拌砂浆等体力活儿,我特别留心学习木工、瓦工、钢筋工、电焊工等技术活儿。”说起60年前的生活状态,张有祥津津乐道。不等张有祥的话说完,老伴施彩琴就嬉笑地接上说:有了手艺,农村人走南闯北,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手段,找媳妇儿也容易很多。我就是这样喜欢上了他!”
各种手艺才艺都喜欢
张有祥与老伴施彩琴育有3个女儿,现都已成家立业,各自都在奔波自己的事业。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张有祥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除了在家帮助干点农活外,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自己的爱好上。十多年前,随着德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木桥村拆迁集中安置到塔山小区后,老人更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走进张有祥家里,记者最先看到的是一幅手绘地图。“这是木桥村拆迁之前的道路、住户、田地等分布图,周边有德清县看守所、劳教所等等。” 张有祥说:这张地图是2005年画的,过去的每一条路都印在脑海中,时常浮现出来。去年拿到小区公园里,让邻居观看时,许多上了年纪的人看了很稀奇、激动,像见到宝贝一样,不知唤起了多少人的回忆。
记者从地图上看到,原来居住在木桥村的200多户人家,都清楚地标注着户主的姓名、地段以及周边的地形地貌。邻居都说:这是塔山小区的发展历史,多亏老人画出来了,否则,将来真的找不到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了。
“这是我制作的鳌鱼灯,现在别说制作了,许多年轻人恐怕都不会舞了。”张有祥说:自他记事起,每年元宵节前后都有鳌鱼灯表演。但是解放后就很少有这种习俗了。1962年春节,村民呼吁恢复这一民间传统文化,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拜师学艺,可是,竹扎纸糊的手艺需要耐得住性子,不仅用心,更耗时。结果只有张有祥学得精,真正传承下来了。也就是从鳌鱼灯制作和舞鱼灯中,老人动手、动脑,学会了绘画、竹器编织。
“你看我这些画,有燕子穿行在柳丝间,有小区墙角的几株梅花,有菜市场看到的鱼虾……”老人一边翻阅着厚厚的画册,一边讲解着画面的来源。记者看到老人2014年画的一幅猛虎下山图,空白处还配了一段诗:虎跃山河壮,春来日日新;虎啸众山沸,春来万木荣。虎添双翼人增志,国富民强庆新春。
除了这些,张有祥老人还喜欢拉二胡、编毛衣、剪纸、泥塑等,在平凡的生活中显示出独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