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这让笔者想到了“新市羊肉”。因为“新市羊肉”有着“供给侧”的革新,也有着“工匠精神”的传承。
为什么“新市羊肉”近年来越来越出名,竟能成为德清的美食名片。其成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德清有一批厨师坚守了“工匠精神”。他们舍得投入精力和成本,在品质上高标准要求,静得下心去做事。
首先,它是一种创新。据称湖羊在太湖平原的育成和饲养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换言之,德清人可能已经食用了八百多年的湖羊肉。1870年宁波人张和松来新市之前,“新市羊肉”并不出名,烹制方法随意。张和松来到新市以后,了解到新市周边农村家家户户饲养湖羊,羊肉食材采购方便,食客们又喜欢吃羊肉,于是开了一爿羊肉店。但是,能够撑住门面的关键是张家羊肉要比其它羊肉更美味可口。于是,他开始了创新。“香、酥、鲜”成为张家羊肉的一大特色。到了他儿子继承时,又聘请名厨掌勺,并将分店开到上海、杭州,在营销上作了一次创新。让新市张一品羊肉名闻沪杭,销量越来越好。在张和松来到新市的时候,新市的羊肉甚至是一种副产品,农户之所以养羊,在于羊皮羊毛更有销路。或许,这可称为德清在一百多年前的一次供给侧革新的成功例子。
其二,上好的“新市羊肉”具有精雕细刻的特色。举个例子,切肉这种活你会吗?只要力气足够,可以说人人皆能胜任。但是,好的羊肉师傅却十分难求。正宗的新市羊肉为什么备受称赞,就在于羊肉之中蕴藏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一刀下去,一锅羊肉中每只羊饺大小匀称,到达锅底,碎肉屑、碎骨屑极少。不仅浪费的羊肉少,肉块形状美观,更在于大小适中,肉质的熟烂程度均一,里外入味。但是,这样的刀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练就。新市羊肉之所以历经百年而不衰,就在于清末民初,新市的羊毛羊皮等生意的兴盛带旺了羊肉消费,让新市的厨师有了千锤百炼的机会。按理说,如今很少有人关注羊毛羊皮交易了,羊肉生意也该日薄西山了,但为什么新市羊肉依然红火?就在于这种“工匠精神”并未消失,精益求精的烹饪技艺创造了“羊肉需求”。
其三,烹制优质的“新市羊肉”,不仅要有智慧,更要有一种苦干的“傻气”。智慧的背后是“傻”的坚守。市场上有各种“新市羊肉”,有的可口,有的难吃,为什么?除了厨师刀功技能不一等因素外,更在于烹饪时,厨师对于食材原味敬畏之心不同,守不守得住每一道细小的环节是关键。银都大酒店一位厨师透露说,新市羊肉的烹饪方法,并无秘密可言,如果说有,也只是一些细节大家愿不愿意坚守的问题,嫌太累,嫌太烦,嫌太慢,厨师与店家一旦狂躁,羊肉的味道就会变差。“新市羊肉”的持续旺销,背后正是有着“工匠精神”的推动。
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1895年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了,现在中国高铁、大飞机都造得出来,圆珠笔珠竟然还不能生产。
我们究竟缺了什么?正是在许多不起眼的“小地方”缺少“工匠精神”。厨师的菜刀、裁缝的剪刀、理发师的剃头刀曾经是新市著名的三把刀。厨师的菜品,裁缝的服装、理发师的发型都可以做成艺术,当“工匠精神”成为更多职业人的追求,成为更多企业的追求,无数新需求就会像“新市羊肉”一样被创造出来。许多新需求或许算不上“高大上”,但足够让我们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