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红毯华服、明星闪耀的各大电影节,大家会觉得既熟悉又遥远,殊不知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女电影人,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了柏林华语电影节。
刚刚落下帷幕的首届柏林华语电影节上,德清籍独立制片人兼编剧李沙有两部作品入围并获提名奖,它们分别是《只要我们在一起》和《爱在黄昏日落前》,这两部电影和《我的少女时代》、《万物生长》、《少年班》、《一个勺子》等16部作品共同入围柏林华语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争夺各类奖项。
这个德清籍姑娘是如何成为一个电影人,并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的呢?带着这些疑问,在三八节前夕,记者采访了李沙,了解到了她的从影历程。
梦想从未搁浅
“我是03年离开德清去的杭州,到杭州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长城影视旗下《纪实》杂志社担任编辑,并结识了时任杂志社主编的宣总,后来也是他带领我进入影视圈的。”李沙回忆起十二年前的往事,口吻中仍充满了感恩。
李沙告诉记者,她70年代出生于浙江南浔,中学阶段跟随在德清工作的父母来德清,曾在德清二中就学。因受父亲影响,她从小热爱文学和写作,尤其喜爱历史和古典文学,在学生时代,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给她日后的影视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进入《纪实》杂志社后,工作并没有李沙想象的那么顺利,一年后,李沙不得不离开杂志社,进入一家地产策划公司担任文案工作,在房地产行业最火热的几年里,李沙抓住了机遇,自己创立臻艺地产策划公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事业也算做得风生水起。
“独自一人的时候,我经常会思考,我这一生就这样做个商人,和心中的文学创作梦决绝了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带着这样的想法,李沙开始考虑转型,并开始寻找机会。
抓机遇从零学起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11年,时任长城影视集团副总的宣总又联系上李沙,说想创办中闻影视,邀请李沙加入一起干。
“当时我就觉得实现梦想的机会来了,便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闻影视的创业队伍中,担任了副总……”当时发生的一幕幕,李沙至今记忆犹新。然而,从地产圈转型进入影视圈,李沙的电影之路并不顺坦。
第一次接触影视圈,李沙什么都不懂,必须从零学起。幸亏有中闻影视的宣总和同事们的引导,渐渐地,她从一个门外汉变成内行人。
2013年李沙监制了《只要我们在一起》,2014年编剧创作《爱在黄昏日落前》,如今两部电影双双入围柏林华语电影节。除此之外,电影文学剧本《梦想着》还曾获杭州市精品文化工程奖。
灵感来源于生活
《爱在黄昏日落前》是一部老年题材轻喜剧电影,李沙说她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父亲李牧所撰写的纪实小说《马福建传》。看到这本书,李沙觉得自己也可以写一部关于养老院的电影,不过她笔下养老院中的老人,和年轻人一样快乐而充满活力的。
“对于我来说,2014年是丰收之年,那一年除了影视外,还有了意外的收获!”李沙脸上扬起了笑容,原来2014年9月,中闻影视出品的惊悚片《诡替身》要全国公映,为了替影片宣传造势,李沙就在天涯论坛发表剧组灵异故事《说说我在剧组遇到的灵异事件》,当时想写二万字左右,等影片上映便收手,却没想到这篇文章在天涯网站上很受欢迎,多家小说网站争相要和她签约。
刚刚在影视圈站住脚,就转战到文学圈?李沙犹豫了,“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后,我决定放手一搏!”
创作之路十分辛苦,白天李沙会忙于工作,但是只要一有空她就会静下心来思考小说的剧情,晚上回到家,她就迫不及待地坐在电脑前,用键盘记录自己的灵感。
“半年的时间,我完成了一百万字的网络灵异小说《剧组异实录》,在网络上的反响很好。”看着读者们对自己的肯定,李沙觉得这半年来的坚持是值得的。
她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她心中的梦,那就是把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职业,无论是影视文学或网络文学,当自己敲击着键盘,看着从指尖下流淌的文字变成作品,就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