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贩子收购八九块,到了菜场十八块鲈鱼贵,贵在哪里?
www.dqnews.com.cn 2016-03-09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日前,记者在钟管镇沈家墩村看养殖户在下网抓鱼,经询问,他们是在翻塘,看得出,鱼塘主姚品章心情郁闷。

 姚品章是吴兴人,8年前在钟管承包了30亩鱼塘,近年来以养殖鲈鱼为主。去冬以来,姚品章出售的鲈鱼,价格一路走低。去年同期每斤可卖12~13元的鲈鱼,今年只卖8~9元,略小的仅卖5~6元,而养殖成本每斤就得8~9元。卖鱼意味着亏本,所以姚品章请人翻塘,大的卖掉,略小的再养一段时间,等待价格走高。

 而就在那天,记者在武康农贸市场问价,与姚品章养殖的差不多大小的鲈鱼每斤卖15~16元,价格并不低,据说销量较好。这让记者有点不解。鱼塘边是价低滞销,市场中却价高畅销,问题出在哪儿?

 记者就此作了一番了解。据钟管镇水产养殖大户吴小根说,这种现象在水产业一直存在,只是今年养殖与经营的差价拉得更大了。吴小根说,农民养鱼几亩、几十亩,甚至上百亩,不可能自己去卖鱼。往往是贩运户上门收购,然后卖给大型批发市场的经销商,经销商又卖给小市场的经营户,再到消费者菜篮子中。通过这样的销售链后,每一个环节都会加价,养殖户出售的鱼价到消费者手中就可能翻番了。

 据了解,德清市民吃到的鱼,可能就出产于德清,但是它一般先要运到杭州等地的大市场,然后再回到德清的小市场。这一来二去,鱼价上扬,还鲜活度降低。而消费者不知就里,面对近年来鱼价上涨,抱怨声不断,以为养殖户应该发财了。其实养殖户与消费者有同样的感受,而且还要承受养殖和市场风险,其怨言更多。

 其实,养殖户的鱼价是被经销商牢牢控制的,现在的经销商往往以少进货,控制市场的数量,以抬高价格出售。这样养殖户的鱼就卖不掉,鱼囤多了,只能低价卖给贩运户,然后经销商。而消费者依然吃高价的鱼。

 吴小根说,这几天鲈鱼的批发价是每斤7.5~8.5元,消费者到市场上要花15~16才卖得到,到饭店得花二三十元才吃得上。这里的差价非常大,如果这让养殖户赚了,养殖户还郁闷什么,笑都来不及了。现在养殖户经过辛苦劳作能赚钱,但是中间环节的利大得多。

 在水产养殖与经营中,不仅是鲈鱼,其它也一样,这是一个不成文的市场潜规则,有点怪,不知能否走出来。

一人点评

渠道单一必吃亏


经常开车的朋友格外关注路况,如果前方道路拥堵,就会选择绕行。但是,只有一条道路时,只能堵在路上受罪了。

养鱼户销售鲈鱼的道理跟行车差不多,养鱼户绕不开鱼贩时,很难对鱼贩们说“不”,销售渠道单一,即使亏本也得卖,否则会亏得更厉害。

事实上,农民田头只卖几毛钱的农副产品,到了城里的菜场却要几块钱的不合理现象经常可见。农民亏本,居民却吃不起,原因往往出在销售渠道上。一方面,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具有相对的垄断性,各个销售环节中长期形成了一定的“默契”,外界不容易在短期内进入这个链条,尤其是像活鱼那样的“保鲜品”有“等待不起”的尴尬。另一方面,销售终端不够多,中游的商贩往往不敢得罪下游的摊点,以武康为例,就那么几家菜场,水产摊位的租金成本居高不下,鱼价中很大一部分是租金价格。从微观上讲,要降低鱼价,还需要从强化菜场公益性来解决。

“产地卖难、销地买贵”的现象从宏观上讲,凸显的还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难以和市场对接。

如何破解这个局,清溪鳖业的专卖形式或有仿效的价值。清溪鳖业在杭州、德清等地寻找合适的场所开专柜或专卖店,增加了自控性强的销售渠道,又可绕开不必要的销售环节,既可将利润留给自己,也可让利给消费者。但这建立在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之上,因此,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仍为养殖户们卖个好价钱的有效途径。另外,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是养鱼户需要学习的,网络营销应用得好,也会为打开销路助上意想不到之力。
 

作者: | 记者 宣宏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