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边角落还有塑料瓶和垃圾袋。”雷甸镇杨家斗河是曾经的黑河、臭河。近日,一架无人机在这条河道上空盘旋,把这条0.5公里长的河道角角落落拍了个遍,一些偏僻地方不大容易发现的垃圾都被找了出来。
“对,那个位置正好在临河的房子旁边,平时我们巡查时走不过去。我们马上让保洁员坐小船过去打捞垃圾。”无人机发现了一处垃圾死角,雷甸镇治水办副主任姬涛赶紧拿出笔记在了本子上。“再飞低一点,屏幕再放大一点,那边还有个角落,看看还有没有垃圾。”姬涛不时低头和无人机操作员交流,他的眼睛紧盯着无人机屏幕。
听姬涛说,杨家斗河之前因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污染,河道又脏又臭,附近百姓怨声载道。2014年起,镇上对河道进行了彻底整治,摘掉了黑臭河的“帽子”。
如何治标又标本,让河道一直洁净下去?雷甸镇与县文明办结合“人人动手、清洁家园”行动,一起策划合作,将“水陆空”都调动起来了,团县委及县志愿服务联合会还组织了一批志愿者前去帮忙,和当地村民一起认领河道。
该河道的河长唐捷告诉记者,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督查河道的保洁,监控起来效率高、覆盖广,不会留下盲区,对治水工作也是很好的监督和推进。接下来,雷甸镇还将购买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并在重点河道安装一批监控,24小时监控河道水质。
空中有了“侦察员”,水上有保洁员,杨家斗河还多了个“路长”。“路长”叫李良英,是该河道所在辖区中兴社区的干部。跟着她沿着该村“村道文明线”一圈走下来,十多分钟,已经是大汗淋淋,原来她的工作并不比河道保洁员轻松。看到路边上有散落的垃圾,她弯腰捡起来扔进旁边的垃圾桶;看到河道边有损坏的绿化,她掏出电话联系绿化养护员……“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做好河道周边道路保洁、绿化等工作,确保河道沿岸整洁有序,无杂草、无垃圾、无违章搭建。”李良英打趣地说,她的工作简单点说,不让路边上的一片垃圾“随波逐流”。
随着“五水共治”的深入推进,像这样多方位全天候的治水在我县已经蔚然成风。更可喜的是,城区志愿力量与村民“手牵手”,不断丰富着“河长制”的内容和形式,大家还纷纷认领“村道文明线”样板村道,齐心协力守护身边的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