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自制毛笔书写“广场字”
www.dqnews.com.cn 2016-03-01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支用简易拖把柄做的大“毛笔”在老人手中起起落落,顷刻间,一首苏东坡的《临江仙》已跃然“地”上。然而,在暖阳的照射和微风的吹拂下,短短数分钟,这一行行遒劲有力的大字又慢慢变淡,直至消失,仿佛不曾出现过一般。2月29日上午,记者在武康汇丰广场中央见到了这位以写“地书”为乐的老人老王。

从站在一旁欣赏的市民口中得知,老王的名字叫做王振儒,今年已经77岁,老家是江苏,1971年下乡来到德清洛舍,从此就在德清安了家,现在与老伴一起定居在武康,就住在广场附近的小区内。
 “用清水在地上写字,比在纸上写环保、省钱。”在写完最后一笔后,老王兴奋地对记者说。据了解,书法其实是老王从小的爱好,铅笔字、钢笔字,甚至是毛笔字,老王都十分喜欢。有时候老王在家里写毛笔字,用了十多张报纸还不太尽兴。但是自从去年开始在广场上写字,虽然还不到一年时光,老王已体会到了其中无穷的乐趣。

谈及为何会想到蘸水写字,老王说,这是在老年活动中心学来的。当时,老年活动中心有几位热爱书法的老人买过一种专门用海绵头做的毛笔,可以在地上书写,也可以在毛笔水写布上书写,一支毛笔大约20多元。细细研究了一番后,有心的老王利用家里现成的拖把头、破袜子做起了这支特殊的“毛笔”。

“起初觉得做得还不够好,我也返工了几次,现在这一支,我真是爱不释手。”老王笑着说。仔细看老王手中的“毛笔”,只见一股黑色的线,穿过袜子,将袜子缝制成一个椎体,装入海绵后固定在拖把头上,随着拖把杆的旋转,还能伸缩。

“你看,这样蘸点水就能写字,纸也省了,墨也省了,健脑健身多好啊!”老王爽朗地说。自从迷上写“广场字”后,只要不下雨,不管天气多冷,他每天上午八九点都要提着笔,带上一桶清水到广场上写上两小时字。“在这里写,与别人交流也方便。我们这群老家伙能多出来活动活动,交流交流,心情也舒畅。”老王说。

“老王,来来,我们出考题,你给我们写写不一样的‘福’字。”住在附近的市民尹小平从围观的市民中走了过来,笑着说道。只见老王提着桶,找好了空白格子地砖,开始挥舞起手中的毛笔。“楷、隶、草……各体都有了,还有这个是最近一位女大学生给习总书记写的‘福’字,我献丑临摹一下,大家看看,我们就写个开心哈。”伴随着老王的笑声,广场上不时传来围观市民的啧啧称赞声。

广场边还有很多市民在聊天、舞剑,还有不少孩子在追逐玩耍。而老王握着“毛笔”,在一块块方方正正的地砖上写着字,那一份安静与专注跟周围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字如其人,沉下心,写好字,老有所乐嘛。”老王说道。

这项特殊的健身运动正在广场上渐渐扩散,老王告诉记者,他制作的第一支笔就送给了一位有缘人,91岁的书法爱好者胡老先生,虽然不值钱,但这份乐趣是无价的。想想在这晴朗时光下,两位老人一起大笔书写晚年的这份欢乐,的确是广场上一笔别样的色彩。
 (请尹女士前来领取报料奖80元及小礼品一份)

作者: | 见习记者 俞晓勤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