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镇的长桥河北岸有一个河滨公园,那里沿河筑起高高的石帮岸,上面有林荫道、假山、凉亭,是当地百姓休闲观景的地方。但是,在过去这里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它是一条老街,叫“河下”(当地读音为 WuAo),曾经是德清县城最热闹的地方,淋漓尽致地演绎了江南水乡古城风貌和百姓生活状态,犹如一幅江南的《清明上河图》。
“河下”街分上河下和下河下,长桥以西为上河下,长桥以东为下河下,总长度不足一里。这是一个读起来拗口,又似乎叫得不太确切的街名。一般来说,“河下”是指方位,表示河的下面或下游。比如,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有个河下古镇,它在古邗沟入淮的末端口,意即邗沟河的下游,解释得通。而乾元镇的“河下”街处于长桥河的北岸之上,沿河而建,既不在河下面,又不在河的下游,那么取“河下”名的依据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得还原“河下”街的本来面貌。
乾元镇居民张伦,今年86岁,祖居城关(今乾元)。他说,解放前乃至解放后的一段时间,德清县城的商贸以长桥为中心,沿河两岸的“河下”街和溪街,商铺一家挨着一家,由于溪街不临河,比不了“河下”街闹猛。当年的“河下”街都是石板路,上有廊檐,下雨天不用撑雨伞。临河一侧是水阁,水阁之间是河埠头。另一侧都是前店面,后家居。
像张伦一样,乾元镇的老人对“河下”街印象深刻,有的老人还能够清楚地说出哪个位置是什么店,隔壁又是什么店。今年100岁的李保松,他在上河下经营永昌顺桐油瓷器店,对河下街非常熟悉,据他及其他一些老人的回忆,解放前后,上河下的东首有好几家米店,店前放着一个个盛米的巴斗,接着是柴行、小吃店……下河下的东首也是米店,然后是茶馆、厨行……
上河下和下河下中间的长桥上也有商店。实际上这些店不建在桥面上,只是门面紧挨着桥,因长桥高出地面许多,房屋后面是悬在空中的。长桥上有好几家这样的店,经营理发、茶馆、糖果、丝织品等生意,这种像廊桥又不是廊桥的建筑格局,成了当年县城独特的景致。
已故的德清文史学者蔡剑飞在他所著的《鸡冠集》中有一篇《德清城区商业知见录》的文章,其附录中有“德清县余不镇商店一览表”,统计了民国36年(1947)的情况,在全部的277家店中,河下占了66家,有米店、南货店、酱酒店、鱼行、纸马店、水果店、菜果店、豆腐店、切面店、饭店、老烟店、丝号、铁匠店、铁锅瓷器店、剃头店、香烟店、染坊、窑货店、砖瓦店、小猪行等。经营的都是民生商品,全镇的米店和饭店几乎都在河下,这足以说明当时河下街集市兴旺,商贸繁荣。
现在汽车是主要的代步和运输工具,公路繁忙。而过去,以水路船运为主的年代,长桥河是交通要道,船只往来穿梭。今年100岁的洪金凤老人,打小就随父亲理发,因为她家的理发店就在桥上,看长桥河最清楚。她说,那时候长桥上人来人往,桥下船来船往,这些船都停靠在“河下”的水阁边。
据乾元镇的老人们回忆,当年“河下”的河埠头一个接着一个,全是船只停靠点,长桥两边最为密集。长桥东侧的下河下有一个航船码头,走远门的人都从那里上下船。长桥西侧的上河下则以农产品贸易居多。船只一停靠,城里的小贩下到船中,与船主讨价还价,然后上岸沿街叫卖。乡下的农民划船带着家里的土产从“河下”水阁边上岸,等到上街卖了东西,就在水阁里喝茶聊天。逢年过节“河下”的水边岸上热闹非凡,全是做买卖的、喝茶吃饭逛街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人流摩肩接踵,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景象相似。
这景象不知从何开始,延续了多少年,直至解放初尚存。后来小商贩被取缔,城镇改造,商贸集市渐渐转移。尤其是陆路交通的发展,长桥和南门城桥的改建,河下街几乎没有了集市。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河下街开始全面拆迁改造,建成了河滨公园,从此老“河下”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这就是“河下”街的过去,乾元镇的老人聊起它滔滔不绝,但是问他们为何叫“河下”,都答不上来,甚至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在采访中,记者向每一位被采访者都提了这个问题,尽管他们无法作出直接回答,可提供了不少解答问题的信息。
“河下”街高于长桥河水面,却比相邻的南街和务前街低得多。梅雨季节或发大水时,有的地段会被水淹没,需涉水而过。靠河一侧的水阁,地板下面就是水,有时水会从地板缝隙中涌上来。这说明河下街离河水很近,有时还在水中。另外,进入河下街,除了登船上岸,就得从与南街和务前街相连的弄堂进入,从城弄到小弄共有8条弄堂,这些弄堂的路面是斜坡或台阶。从高往低进入“河下”街,给人的感觉仿佛从岸上往河下走,这就有了河下的意思。
翻阅德清解放以前的史志,找不到“河下”这一街名,民国《德清县新志》把它称为“上下河沿”,意即河边沿的街。这个命名是确切的,很容易理解。那么老城关人,甚至从民国过来的百岁老人为何只知“河下”街,而不知“河沿”街呢?
“河下”街可能是民间的一种习惯叫法,也许自古就这么叫。老百姓观察、判断事物相对直观,也不会去咬文嚼字,需要往河下走的街,就叫“河下”,有人这么叫了,大家就跟着这么叫,约定俗成。
其实,有些地名确实难以从字面上完全解释得通。就拿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来说,千百年来,学者不断探究“上河”的意思。《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卞河沿岸街道的风光和繁华景象。那么为何不是《清明卞河图》,有人从卞河相对其它河的位置解释,也有人从含意上解释,认为把 “卞”改为“上”,是指上面或皇家。答案莫衷一是。
我们现在探索老地名,就其本身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只是通过对老地名探索,挖掘它的历史文化内涵,讲述一些不为人知,或正在被人遗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