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铸就精神家园 重塑乡村文化
www.dqnews.com.cn 2015-11-24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要说文化礼堂建成后带来的变化,雷甸镇雷甸村党总支书记沈卓涌应该是有发言权的一个,当初小庙改文化礼堂的时候,母亲差点和他闹翻了。后来,礼堂是改好了,可是每次活动都求着村民来参加,真心是一个累。可如今,完全变了个样。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不约而同往礼堂赶,闲话家常、唱歌跳舞。“每次有活动,村民都抢着来参加,要是半个月没活动,他们就会来问了。”沈卓涌自豪地说。

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两年多来,我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果的灿烂夺目,也许能从雷甸村找到一些答案。当我们走进这些文化礼堂,不难发现,文化礼堂正从设施建设向内容建设提升,在从“文化礼堂”到“礼堂文化”的嬗变之路上,为乡村文化的崛起与延续,提供着源源不绝的活力。

时光的车轮转入第三个年头,文化礼堂建设进入新常态,加上今年新建成的20家,我县文化礼堂将达68家。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偏重休闲娱乐,对村民的道德教育有所忽略;同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传统民俗、村落文化在农村的传承面临挑战。

文化礼堂建设已开始改变这一现状。在如火如荼的建设浪潮中,我县推动单纯的文化活动场所向综合精神家园“华丽转身”,文化礼堂成为村民的精神向往和心灵依托。

在洛舍镇东衡村,文化礼堂内的入学礼、成人礼、新人进门礼、感恩礼……等等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每次活动结束前,村民们还会哼唱起属于他们的东衡村村歌:“半山半水秀春妆,半乡半市家兴旺,半武半文竞风流,半耕半读写诗章……”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东衡村党总支书记章顺龙告诉记者,东衡村在文化礼堂内开展“三礼一歌”这种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礼仪传习活动,就是为了传承好家风,树立好村风,形成好民风。

作为德清农村精神文明新地标,文化礼堂已成为农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依托文化礼堂,今年以来,我县已举办村落文化节、送戏下乡、文化走亲、礼仪传习、理论宣讲、乡风民俗等活动累计456场次,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县文广新局副书记、副局长吴敏瑾介绍说。

如何创新、深化、提升文化礼堂“建、管、用”水平?培育礼堂文化,任重道远。

开展文化礼堂管理员培训,选派文化馆文艺骨干指导……我县先从菜单式的“送”,变“单向配送”为“按需配送”,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内容上接地气,形式上小而活。

还有文化结对、文化走亲。就是这样通过将“送文化”、“种文化”、“联文化”结合起来,农民不再是坐在台下的观众,他们登台就是主角,从文化产品的享受者,变成了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促进乡村文化的自我生长。

当然,文化礼堂的正常运转还需要资金保障。今年,县文广新局还出台了文化礼堂星级评定办法,补助资金不再吃“大锅饭”,对开展活动多、考核成绩优秀的文化礼堂最多将有5万元的资金补助。在文化礼堂建设培育发展中,形成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

从聚人气到聚人心,我们相信,德清文化礼堂里孕育的礼堂文化,正悄然凝聚起村庄的精气神,重塑起崭新的乡村文化形态。

编者的话

为什么那一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人如此刻骨铭心?这就是乡村的魅力。

那一抹乡愁,正是乡村文化的熏陶。都说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必然去占领;真善美不去占领,假恶丑必然去占领。也正因为如此,德清大地上,文化礼堂应运而生,这方文化家园,筑起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支柱。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小康”的美好蓝图。而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通过文化礼堂建设,进一步推进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正是贯彻“全面”二字、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美好家园的创新举措。

当然,新常态下,文化礼堂建设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文化礼堂转化为农民群众观念中的精神和情感要素,用人文关怀的土壤来“培育”,用农村的内生文化来“浇灌”,用管理的阳光雨露让其“可持续”,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从“文化礼堂”到“礼堂文化”的嬗变,孕育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的属于农民群众自己的乡村文化。

作者: 记者 张哲萍 文 姚海翔 图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