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网专题 >> 新市古镇 >>
文字:   打印

家门前有条河
www.dqnews.com.cn 2015-10-24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江南水乡梦幻般的景色。水网似的小河贯穿了古镇的东南西北,小河两边整齐的石浜岸,十来步路间隔着一个河桥埠,一排排古老的栏杆冷凳沿河靠岸。两岸商店林立白墙黑瓦的墙门堂鳞次栉比,长长的街心廊宇省去了雨雪天累赘的油布伞。
       
  水乡古镇桥为路。古镇共有七十二片半桥,就中心市河西河口上,就有广福桥、太平桥、日辉桥、朱家桥……。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上行,水景桥景相得益彰,别有情趣。小镇平凡挚朴,宁静美丽,除了小桥流水、人家外,更多的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在京杭大运河的杭嘉湖段,水脉支流婉转回迂,西河口——大动脉上的微血管,小镇人民的命运也就和大运河息息相关,从而演译了无数美丽而悲壮的故事。
       
  我家住在朱家弄乌弄堂,那是一条深巷里的深巷,弄堂内那光油油的青石板,人们走过都会发出“咯笃、咯笃”的倥侗声,走出小巷就是西河口。巷内人家一天吃喝洗涮务必数次下河埠,是西河口孕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它不仅是小镇百姓的母亲河,也是孩子们成长中欢乐的摇篮。
       
  孩提时,引珍姐下河埠淘米洗菜,我都会跟着出去,站在河岸上看着小餐鲦鱼蜂拥而至地抢着淘箩里的米泔水,贪婪的小鱼有时会冲进淘箩里,但无论你的动作有多快,你是绝对抓不到它的,因为流线形的身体是它速度的优势。不过那些圆片形的鳑鮍鱼靠的却是它狡黠的灵性,骗你、吃你没商量,如果你在洗鸡、鸭之类的肉食,它会在肉食上啄食皮屑,有时还会在你手背上啄上几口,身子一侧便机灵地游开了,要不人们怎会把骗吃的人,叫作“骗食鳑鮍”呢!
       
   倘若,河埠上一有空闲,石埠洞里几只无肠公子便会慢条斯理地在洞口悠闲;那留着长须的老钳弯转(虾),在浜岸缝口进退自如。你站在河岸上看得心里发痒,似乎是唾手可得的佳肴,只要你跨下桥埠,那些水精鱼怪们便刹时变得无影无踪。
       
  晚上,哥哥和小娘舅拿着撩海袋和手电筒(我当然是拎水桶的角色)挨个桥埠,可要进行一次大搜捕了,这时在手电筒的光柱里,那些小精灵们却变得那么迟钝,所以成为网中之物也是十有八九了。
       
  更有趣的就是捉罗拖鱼,罗拖鱼肉嫩味美,要捉到它可不容易,它生就一张大嘴,牙齿十分锋利,清明时节有月光的夜晚,常在洞口产卵,产完卵自己就躲进洞里。哥哥很会想办法,他在大拇指上缠上布条,留一点指甲盖去抠碎洞口的鱼卵,每抠一粒鱼卵就会发出“哔”一声,这时,躲在洞里的罗拖鱼就会冲出来咬住大拇指,哥哥用极快的速度把手拎起来,浸在水桶里,罗拖鱼明天就成了盘中之餐了。如今想起来真有点于心不忍,一条最低级的动物,也不会丧失它的伟大母性。
在我的记忆里,西河口从来不会因大旱而枯竭,也不会因大涝而泛滥,深深的,窄窄的,自西向东,日以继夜地流淌着,给孩子们创造了梦幻般的乐园。
       
  春天,小河里常常传来“卖芽菱……”的叫声,一只小小脚划船,船舱里乌黑的芽菱,翠绿的菱芽,用稻草一串串的扎好沿河叫卖。听到叫卖声,我的脚象踩上了风火轮,飞快回家跟妈妈要钱,这一下兄弟姐妹全感染上了,可妈妈每人只能给一分钱,芽菱却要三分钱一串呀!这时,我们显得很合作,六个兄弟姐妹正好买两串,回家平均分食,哥哥和弟弟们当天吃得精光,而我和姐姐总喜欢把芽菱挂在厅上楼板下面,等风干后又甜又脆的风菱更好吃。过了些天我发现芽菱少了,原来,这几个淘气鬼用晾杆敲打(经过风干后的芽菱很容易掉下来的)偷吃了我们的风菱。我只有用冤屈的哭声抹去芽菱的美味,唉,谁叫我这么傻呢!
       
  夏天午后,每个墙门堂里钻出来的小男孩,个个赤条条地跳进河里,河面上顿时飘满了光秃秃的小萝卜头,水面上出现了一圈圈涡纹,准是哪个淘气包扎猛子下去了,窜上水面定会捧着一个个大河蚌或一大捧螺丝,收获的喜悦已形于色。更有那些大胆的孩子,走上太平桥护栏表演着各种跳水动作,引得桥上那些太狮、少狮们张大嘴巴偷着乐。
       
  年复年,月复月,两岸人们代代相传,哪个大老爷没有在西河口泡上几个炎夏。
       
  农闲时节,西河口上午是农船最拥挤的时候,卖柴的、粜米的、淘米洗菜的一派喧闹,下午农船都回乡下去,西河口也就清闲多了,偶尔远远传来“隆隆”的马达声,“火轮船来了!火轮船来了!”只要哪个孩子先听到便会大声叫唤,于是,弄堂里的、墙门堂里的、正在跳绳踢毽子的男孩女娃全出来了,趴在沿河的冷凳上看着轮船穿过桥洞而去,几个尚未满足好奇心的孩子,还会追逐轮船开过几个桥洞才满意而归。
       
   墨鸭船在西河口捕鱼的时候,这就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事了,只要你没有急事在身,无论男女老少都会驻足观看。一只只墨鸭船船身细长轻巧,船舷两边披着乌黑油亮的羽毛的墨鸭相对而立,船尾上渔夫拿着长长的竹竿不停地敲打着船舷,这是一种渔夫与墨鸭互相交流的信号。过了太平桥,墨鸭陆续钻下水去,不一会窜上河面,墨鸭的脖子已经相当地粗了,渔夫用长竹竿把一只只墨鸭勾过来,倒拎着墨鸭一勒脖子大鲫鱼、小白鱼、餐鲦鱼……全都从嘴里倒出来,随后渔夫又把墨鸭扔进河里,这样反复的捕鱼的动作十分好看。那时,我很想不通,墨鸭为什么不把鱼直接吞进肚子里呢?渔夫的竹竿为什么能把墨鸭的嘴勾住呢?带着疑问问爸爸,原来墨鸭学名叫鹭鹚,是一种捕鱼的鸟类,它的脖子下端被套上一个金属的箍,这样捕到的鱼当然吞不进去了,而墨鸭的嘴上又被渔夫给按了个钩子,长竹竿头上有个环,竹竿一甩就钩住了墨鸭,长期的劳作就很熟练了。每次墨鸭在河里捕鱼的时候,岸上、桥上、冷凳上观看捕鱼的人很多,但谁也不会发出声音,也许人们看得太入神了,或许人们怕声音会吓跑鱼儿影响墨鸭捕鱼。船舱里已是满满的鲜鱼,在“嘭嘭嘭”的船舷敲打声中,墨鸭便会乖乖地跳上船舷,它们挺胸仰脖整齐地站立在船舷两边,倒真像带功回来的士兵,严肃中带点傲气。渔船相继走了,“墨鸭船,赶轮船,赶到西栅外头一只船……”孩子们在一片童谣声中散去。
       
  小河不仅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小镇人民喧泄情感的欢乐河。每年端午节西河口成了整个小镇的亮点,上午四乡八村的农民穿着民族盛装,划着插满杏黄旗的龙船,打拳船锣鼓喧天地到西河口来,在那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的日子里,壮汉们赤着膊,头上包上黄布条,大红裤子白宽带束腰,青帮白底布鞋,个个精神抖擞。先是龙船,十八支木浆分两边,船头指挥敲䥽,船尾锣鼓齐奏,数十只龙船动作整齐快捷,争先恐后地吆喝着过桥而去,然后过来的都是打拳船,一样的装束,一样的锣鼓,只是船头上用木板搭起了一大块平台,船前进的速度极慢,拳手们在平台上表演着各种套路的拳法。有的船头上还竖着一杆粗毛竹,表演者攀上毛竹表演各种惊险动作,博得岸上观众一阵阵喝彩声,这天,小镇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中,小河也显尽了风采。
       
  到了农历七月,小河又是一番景象,七月十五是鬼节,家家户户要祭祀亡灵,水陆道场此起彼伏。晚上,西河口沿岸长廊上红灯连串,高高的天台搭在河岸边,台上明烛高烧,香烟绕缭,贡桌上贡品齐全,道士们身穿袈沙,手捻佛珠,在木鱼和罄铃声中念念有词,小河里一条接一条的念佛船也是灯火明亮,敞篷的小舱里坐着七、八位念佛阿太,罄铃叮咚和着那毫无升降调的阿弥陀佛声,船慢慢地前进着,阿太们不停地在河里放上荷花灯,白的、黄的、粉色的,荷花灯中烛光幽幽,在河面上飘忽不停。据说这是在超度水鬼,望来年水路平安,这一独特的人文景观,给水乡古镇的历史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也给我童稚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回忆起来象嘴里嚼着一颗青果橄榄滋味无穷。
         “笃……笃……笃……”河边传来清脆的竹梆声,一只破旧的小船几片芦席下,一付肮脏不堪的被褥,船舷上横放着一节大毛竹筒,那是残疾乞丐敲打着毛竹筒向人求乞的工具,因为靠岸商店密集,沿河行人来往频繁,人们闻声便会主动到河边扔下几分钱或端来一碗饭,也许你只知道威尼斯商人的经营模式,可知道小镇人们的施惠方式,也许你只知道乞丐上门讨饭,可知道施主主动送钱。是的,是淳朴善良的人们造就了小镇百业兴旺、万事升平的盛世景象。
        西河口的水是甜的,西河口的景是美的,但无论你离大海有多远,小河的命运始终与大运河紧紧相连。自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祖国神圣领土那一刻起,小镇同样免不了受日寇的摧残。一九三八年鬼子兵进驻小镇后进行了血腥屠杀,一百十多条无辜百姓的生命,当天惨死黄泉。小河呜咽了,小河淌泪了,小镇昔日的繁荣烟消云散了,但是,小河暗藏的激流同时也更汹涌了。
        那是一个寒冷冬天的早晨,人们在窃窃私语着一桩惊人事件。东栅通仙桥河里发现一具鬼子尸体,那是被老百姓暗杀了的鬼子兵。过了几天小镇上的大汉奸、大土匪麻子阿士被游击队击毙在朱家桥上流血如注淌进河里,河水变黑了,河水变臭了,老百姓的心大快了,鬼子兵被暗杀事件后,对老百姓更加施加高压手段,小镇百姓整日战战競競过着非人的生活,暗无天日的日子过了十多年,终于传来了日本鬼子投降的特大喜讯,人们奔走相告,放鞭炮的,敲锣鼓的,激动得大哭大笑的,老百姓高兴得象发疯一样。听说上午驻扎在大本营里的鬼子兵要撤出小镇,滚回老家去了。天蒙蒙亮,全镇百姓早早地聚集在西河口两岸,商家们高兴得忘了开店门,妇女们忘了淘米洗菜,小孩子高兴得狂呼乱跳,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阿太们驻着拐棍拿着萝卜头、青菜梗、桔子皮也给鬼子“送行”来了,一直等到上午十点多钟“来了!来了!”只见一只只载满鬼子兵的大橹船,从西边慢慢地摇过来,每只船里大概有十来个鬼子,他们个个低着脑袋,屁簾帽压低了眼睛,耷拉着双臂站在船舱里,船头上跪着的是坏事做尽的本地大汉奸。船工们故意把大橹一摇一晃慢慢地前进,一路上老百姓“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滚出去!”象潮水一样地彼此起伏地呐喊着,接着甘蔗梢、罗卜头、小石子、唾沫、口号声一古脑儿象雨点一样砸向鬼子兵。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小河啊,小镇人民在你的史册上又记上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渐渐长大了,离开了小镇,我外出读书了,我外嫁异地了,但是小河的一幕幕欢乐与悲壮无不在我脑海里回萦,听说家乡改革开放后面貌全新,该回家看看了。
        果然,小镇马路宽阔,楼房林立,虽然大部分小河已长眠地下,幸运的西河口还修复依旧。我跑完街道跑小巷,跑完小巷跑小桥,沿着河岸我必须去寻找回我童年的旧梦。站在太平桥上扶摸着憨态可掬的太狮少狮,感慨万千,呆呆地望着那一河死水,静静的,冷冷的,偶而河面上飘来一只塑料瓶子,几只塑料袋子在微风中瑟瑟抖动,小河啊,我是喝着你的乳汁长大的,你应该是健康的,你应该是欢乐的,如今,难道跟我一样,已进入古稀而双目生翳,腿脚不灵了吗?难道你已完成历史史命而被遗忘了吗?我该去问谁呢?走吧,回家去吧……让美丽的梦乡来延续我飘渺的快

作者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