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网专题 >> 新市古镇 >>
文字:   打印

古弄拾梦
www.dqnews.com.cn 2015-10-24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回到小镇,我总喜欢到那深深的、窄窄的,布满我童年脚印的古弄里去转转。斑驳的风墙上,已不见了我和小伙伴一起,用瓦片刻上去的涂鸦;曾经被我们的小屁股坐得油光锃亮的阶沿石,依旧呆呆地蹲在墙门口;弄堂转角处的土地神龛,如今已成了垃圾桶的岗位,倒是那坍墙头里探出来的半棵古槐,还象老朋友一样,在微风中向我频频招手。

  徜徉在宁静的古弄里,多么希望迎面走来的是故邻叔伯,或是总角密友,但是,见面的却都是些相见不相识的朋友。无奈中,我只能细细地拾掇起每一滴美好的记忆。
 
  盛夏,当火红的晚霞渐渐地散去的时候,我们早早地把墙门外的青石板用水浇湿降温,然后,把小椅子、小桌子、藤椅竹榻一古脑儿搬出来,小桌子上放着爸爸下酒最爱吃的油炒敲扁豆、白切猪头肉等小菜,一家大小的风凉夜饭在浓浓的亲情中进行着。浴后,洗去了一身的臭汗,尽情地享受这弄堂风的惬意!我们躺在凉凉的竹榻上,用大蒲扇为妈妈娓娓动听的故事敲打着贝司。直至深夜,暑气退去,我们才睡意朦胧地搬进屋子里去睡觉。整条弄里家家如同一辙,天天对付着这逼人的酷暑。

  江南水乡,烟雨遥遥,文人墨客笔下的小镇都成了水做的肌肤、泥做的骨。是的,春雨绵绵,霉雨季节,秋风秋雨……
       
  在这种季节,古弄便成了一条雨织成的丝带,滋润、美丽,也给人频添了许多善感闲愁。这时,由于雨水的冲涮,古弄的青石板更显出了它清澈、坚实的本质。唯有两旁檐头滴水,总是让人离不开那潮腻腻的元宝套鞋和累赘的油布伞。所以多雨天气也着实叫人生厌!到了那雨过天晴的日子,古弄更显得洁净明亮,空气也别样地新鲜。时有那哼着软软苏州评弹的行人,自得其乐地穿行在长长的古弄里,感觉是那样的美好。
       
  小镇的古弄,或宽或窄,纵横交织,犹是一座精致的迷宫,别看古弄是那么的宁静,小贩的吆喝声,有时会穿墙入门,让你喜欢,让你生厌。“火肉—粽子噢!”、“甜酒酿吃伐……”、“破布头破絮骨卖伐……”、“生铁补镬子!”嗒!嗒!嗒!敲着清脆竹板声的是卖黄莲头、甘草和敲扁橄榄的南浔人。黄莲头是黄莲树上的嫩枝芽,经过腌制后,吃在嘴里清凉微苦,回味中略带点淡淡的甜味,它清心明目,是大人小孩都爱吃的休闲食品。据说,南浔人在黄莲头筐下藏有一种小图书,这种小图书的买卖方式很奇特,买者不开口,卖者不出手,是一种专卖给大人,绝不卖给小孩的,很神秘的图书。我们小孩只有听说过,也从不去追究,只要有黄莲头吃就足够了。
       
  夜晚,在昏暗的路灯下,“笃…笃…笃…”,挑着全付炊具的馄饨担,在攸攸的古弄里转悠。馄饨担是两只四脚直立的竹架子,前担挂了个玻璃小风灯,一只镬子,一只柴灶;后担上架放着裹好的馄饨和各种佐料,下架放的是柴爿。爱吃夜宵的人家,拿着大碗开出门来招呼,白玉般的馄饨、宽汤里飘着碧绿的葱花和晶亮的油花。现吃现下,价格便宜,味道之鲜美,汤水之纯清,食之,解饥又解馋,是十分受人赏睐的夜宵。
夜,渐渐地深了,睡梦里你会远远地听到笃、笃、笃、嘡!笃、笃、笃、嘡!的竹筒和铜锣声,这是更夫在巡更。那时一夜分五更,大约二小时为一更,入夜九点起为初更,一更敲一记锣,二更敲二记锣,依次敲到五更,天已大亮。
       
  初更时更夫走街串弄,还不停地喊着“火烛小心,前门关关,后门闩闩,灶前屋后,柴草看看!”这种充满人性的生活画面,在大部份老年人的脑海里,一定记忆犹在。
       
  白天,要是你漫步在古弄里,时时会有缕缕饭菜余香飘进你的鼻孔。如果,哪家大娘把炒蚕豆的香昧溢出门来,碰上那一群调皮的孩子,马上会异口同声地唱起来:“隔壁娘娘炒豆香,有得给我吃,好心肠;呒没给我吃,烂肚肠”。这倒并不是孩子们的无礼,实是一种传统的调侃而已,即使炒蚕豆娘娘听到了,也绝不会生气,反而会抓把喷香的炒蚕豆送给你,孩子们也会高兴地道谢。
       
  古弄里最热闹的还是农历七月的各种佛事活动,从月初开始,在古弄较宽畅地方,阿太们围坐在点着香烛的小桌子旁,在磬铃叮笃声中,手持佛草,不停地念着阿弥佗佛、阿弥佗佛……这种活动一直要延续到七月十五鬼节那一天,甚至更长的要延续到七月卅日。
 

  七月卅日,是地藏王菩萨生日。晚上,孩子们在墙边的石板缝里插满了地藏香,各种香味顿时充满了整条古弄。我们在哥哥的带领下,拨完了自家地藏香点剩后留下的小棒,还去偷拨人家的小棒,因此常常为了争夺小棒而和小朋友争吵。不过,明天我们又会一起坐在阶沿石上,玩起了游戏棒。
       
  除了孩子们忙于插地藏香外,大人们手拿着三尺竹棒,三五成群地走出家门去烧“沟和香”。“沟和香”是用木屑(最好是樟木屑)、桐油渣、盐等,拌和成一种可燃性的颗粒,一堆堆地放在古弄旮旯、桥堍、桥埠等地方,点燃后,让它慢慢地烟熏。人们走桥穿弄,见到“沟和香”便用竹棒拨弄一下,“沟和香”也就旺一旺。你拨,他拨,“沟和香”也就香气四溢。据说烧“沟和香”的目的,一则可驱虫除恶;二则可善积人缘。这种企盼人际沟通和谐的善良愿望,又给古弄文化添上了一层幽古的人文色彩。只可惜我探究不到烧“沟和香”的典故何在?这使我很遗憾!
       
  古弄里,无论是深宅大院里的世居人家,还是平房板屋里市井庶民,出得门来一声“饭吃过了吗?”就是最朴素的问候。邻里间,寒冬酷暑,终年守望相助。“远亲不如近邻”、“邻舍好,三分宝”,这确实是一条富有哲理性的中国式睦邻信条。
       
  古弄给水乡小镇蕴育了丰富的人文,古弄为小镇的历史添上了美丽的色彩,我要把我曾经的梦,一滴不漏地拾起来,藏在心灵深处,宽慰我落寞的暮年。

作者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