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看戏演戏到写戏 戏里戏外说人生
www.dqnews.com.cn 2015-10-19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重阳节后的10月23日,《凤鸣戏剧研讨会》将于乾元镇县委党校举办。届时,已经82岁高龄的筏头退休教师王凤鸣将带来三部新剧,它们分别是《游子吟》、《蠡山情》和《沈约出山》。

    一位年已耄耋的老人,为何如此执著于戏剧创作?近日,记者走近这位老人,一探究竟。虽然已经是82岁高龄,但王凤鸣老人面容清秀、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思路敏捷。

    山清水秀的德清西部山区,筏头老街95号。

    推开门是对河口水库,波光潋滟;屋子背后是苍翠竹林与茂密的树木。在这样的山村中,生活着这样一个老人:他烟酒不沾,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戏剧,已经写成了30多个剧本并搬上舞台;一条名叫小黑的熊獒常年陪伴着他,而他将小黑视若家人;他可以救助受伤的野生玉面狐,照顾康复后放归山林,怕它饿着,还不忘给它脖子上挂上一块七八两重的新鲜猪肉……他就是王凤鸣。

戏剧一直就是命根子

    也许你觉得戏剧家有点高大上,或者受过专门训练?但王凤鸣会告诉你,不,凭的只是一腔热爱。

    王凤鸣老人出生于1934年。祖上是以经营竹行为生,然而,日寇入侵后家破人亡。在逃难过程中,父母分离。母亲带他逃难到后坞后,生活非常艰苦。

    王凤鸣从小就学会了自力更生。“15岁时,我就捡柴火挑到街上去买。”他这样说。解放后的1952年,王凤鸣在筏头祥源竹业学生意,武康总工会将这个孤儿推荐到了临安专业工农中学学习。高中毕业后,他辗转武康越剧团、莫干文化馆,在基层从事文化工作多年。1972年成了筏头中学的教师。

    “其实我一生喜欢戏曲。”王凤鸣回忆说,16岁时就是家乡文工团副团长,当时演的戏是《小放牛》、《土地回家》等。”走上戏曲创作之路,是王凤鸣60年代在基层文化站工作时开始的。

  “看戏、演戏、写戏就是我的职业,我老婆也是演员,有时我拉她唱经常忘记了做饭。”王凤鸣说。即使在从事教育工作时,他仍然没有放下戏曲。这时期,他创作《换牛记》、《堵决口》等不少戏曲在县市汇演中屡获大奖。

    近年来,为了让自己的戏搬上舞台,王凤鸣在精力财力上付出不少,联系剧团、排练补助、添置服装道具等,数额不少于10万元。这一切,都缘于对戏剧的热爱。但用他的话来说,付出的同时,得到的是更多感动,“我的学生为我的戏作出了无私帮助,深圳的陈云松、新疆的宣成桥、亚利达的俞志香、从事房地产的黄玉康,连续四年为家乡助戏。”

    而这些学生却都说,老师为弘扬家乡文化文艺出力,大家筹戏,学生理应尽心,老师高兴我们更高兴。

写戏要与实际相结合

    著名剧作家顾锡东先生曾经在筏头东沈一带采风。他对王凤鸣这样说,“戏剧创作,要有自己的‘试验田’。”这里说的试验田就是演出团体即剧团。

    “也就是创作要与实际结合。”王凤鸣领悟到,“剧本写得好不好,通过演出观摩才知道,让演员参与,共同修改错误,才能不断提高。”从此,不单在创作前要进行实地采访,将写好的剧本读给当地的老人听,王凤鸣还喜欢通过演出来不断地修改剧本。

   《沈约出山》修改了十多次,《蠡山情》修改了18次,而《游子吟》更是修改了36次之多。“只有不停修改才能让剧本精益求精。”82岁的王凤鸣很谦虚,“这次演出的游子吟,还是期盼大家多提意见,共同修正,使之焕然一新,是我最大的心愿。”

    写戏必须沉入到生活中,在王凤鸣创作戏剧的过程中,也有着不少动人的回忆和故事。在农业挂帅的1959年,当时为了积肥料支援农业生产,二都村决定挖掘当地防风山蝙蝠洞。所谓的蝙蝠洞,顾名思义就是成千上万的蝙蝠栖息之地。

    “里面的蝙蝠屎堆积了总有几尺深,对农业来说,真是一个肥料宝库。十几个人一齐下到蝙蝠洞中,下面的人将肥料装满竹筐,上面的人将竹筐拉上去。就这样,后来收集的农业用肥料堆成了一个小山头那么高。”王凤鸣回忆。

    他自然也参与到挖肥过程中。结束后,他写成了剧本《取宝记》。真实的情节,艺术的加工,让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剧本在演出时格外受欢迎。

取材于《今日德清》新闻的剧本

    艺术来自生活,却高于生活。这是王凤鸣经常说的。

    “有一个剧本《征婚启事》,与你们报纸上的新闻有关系呢。”王凤鸣说。有一次,喜欢看书读报的王凤鸣在阅读《今日德清》本地新闻版面时,一则社会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

    “那是一个发生在雷甸的感人故事。”王凤鸣说,“一个妻子,由于丈夫瘫痪要离婚,为了照顾丈夫,妻子最后选择带着丈夫改嫁。”

    “我觉得这里面有戏。我反复看了这条新闻十几遍,还联系到了这位采写新闻的记者了解详情。”王凤鸣说,最后深深地被这位妻子所感动,我立即动笔将这生活中的素材编成了剧本,并精心塑造了人物,最后英溪越剧团在演出这出戏时,效果非常好。

    说起他最近的戏剧创作,他表示,“虽然都是历史题材的剧本,但都和我们的家乡密切相关,《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故事,《蠡山情》说的是西施与范蠡的故事,沈约出山说的是东沈沈约的故事,这些故事都离不开德清。”

    “我只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用我的笔多写德清文化、民俗民风和名人志士的故事,为家乡增光添彩。”王凤鸣老人说,“生命不息,笔耕不止,希望能够在戏剧创作中找到春天。

作者: 记者 张海滨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