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民生
文字:   打印

从莫干临时中学到德清二中
www.dqnews.com.cn 2015-08-31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抗战流亡期间:莫干临时中学——武康战时中学——四县联中——武康县立补习中学——武康县立初级中学——武康简师
  武康解放后:武康简师——武康初级中学——德清第二初级中学——千秋五七中学——德清第二中学

》》》》》》第五站
武康初级中学、武康简师 莫干山工部局

  史料记载,1942年8月13日,国民党武康县政府又迁回瑶坞,在瑶坞忠烈祠办公。同年秋,武康县立初中学生补习学校由安吉晓村搬迁至莫干山工部局。

  在莫干山管理局局长助理刘建林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工部局原址。这是一排两层的石头房子,房间连着房间,比一般的别墅更长。 如果从抗战时期的莫干山布局看,工部局位于莫干山两条街——上横街与荫山街的中段。这里是莫干山最热闹的区域之一。

  工部局是干什么的?记者找了不少人了解,说法不一。有资料称,应该叫公埠局,但不少人认为叫工部局。住在工部局附近老别墅里的一对七旬夫妻告诉记者,他们从小住在莫干山上,不知道“工部局”三个字如何写,现在大家将工部局的房子叫做俱乐部。在他们年少时,工部局住着很多警察。有人认为,莫干山上外国人多,工部局是外国人设立的非政府性质却又类似于政府的管理机构,可能跟当年曾经在上海出现过的工部局存在一定关系。

  1943年2月,设立于工部局的武康县立初级补习中学校名改为武康县立初级中学。 1943年5月15日,日军从武康向安吉进军途中来到瑶坞,焚毁了国民党武康县政府所在地的瑶坞忠烈祠。但据莫干山镇燎原村今年93岁的陈兆林说,当年据守武康的日军换防出了差错,原驻军走了,后驻军没到,出现空当时,县城被国军袭击。日军恼羞成怒进山毁了忠烈祠。武康县政府也搬上莫干山,在屋脊头办公。

  1944年8月,武康县立初级中学开始挂出武康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的校名,招收的新生为师范生,不再招收普通初中生。由此,校内同时拥有两类学生,一类是师范生,相当于初一新生,另一类是尚未读完初中的初二和初三学生。据史料记载,那时,武康县县长杨维礼兼任武康简师的校长职务。

  为什么要将县立初中改为县立简师?曾经在武康简师就读的沈义成回忆说,当时,中国人受教育程度与日本人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而中国各地师资力量奇缺,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十分重视教育等事业的发展,他提出了“战时教育第二,平时教育第一”的教育方针,开始大力培育师范生。就在这一年夏季,沈义成听到招生信息后赴莫干山参加考试,考上了武康简师。

  71年前,陈兆林也在武康简师学习了将近半年。对于学校的情况,他仍能回忆起当年发生在简师中的不少片断。

   “我是武康简师首次招生入的学,是被‘派’进学校读书的,是第一批学生之一,当年我可能是全校年龄最大的一个学生,那年我已21岁,学校可能看到我比较老练,还让我当了中队长,而大队长是一个初三学生当的,通常情况下,中队长都是由高年级的学生当。”陈兆林回忆说,他家当时住在莫干山高路上(现三九坞上面),晚上回家早上前往学校读书。学校在百步岭上面的上横街与荫山街之间。

  “有个叫汪家訸的老师是上柏人,课讲得很好。那时候,一个星期要上六天学,一天有六节课,历史、地理、数理化样样都有,当时对英语很重视,是一门很重要的课。我记得学校开的课总共有十三门之多。像我一样读简师的学生好像有90来个人,开了两个班,可惜我只读了半年就回家了。”陈兆林对记者说,后来学校究竟搬迁到哪里,他就不清楚了。

  师范生伙食免费,而初二、初三学生需要自己出饭钱。尽管师范生比初中生享受的福利高一些,但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大家都是苦不堪言,陈兆林至今仍然记得在将近半年的简师就读期间只看到过两次肉。

  “那时候,学校的条件很差,当然伙食也很差。一次,在轮到师范生在食堂值岗时,初二初三的学生为了饭(南)瓜的烧法与师范生吵起来了,原来,饭瓜做菜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放菜油再炒饭瓜,比较费油;一种是先蒸熟饭瓜再浇上油,油用得少却很好看,初中生认为学校管理存在很大漏洞,有腐败现象,食堂采用在饭瓜上浇油的方法有意少用菜油,初中生吃了亏。”陈兆林说,那时候他年少气盛,他就在那次争吵中犯了校规,无奈回了家。

  沈义成对此也有印象,他记得那次吵得很厉害,甚至于两名老师也站立于不同的立场。

  1945年春,就在陈兆林离校后,因时局又起变化,学校再次停办。沈义成也再次失学。

》》》》》》第六站
武康简师 杨坟资福寺

  从简师失学不久的沈义成再次回到临时租住在三桥埠赤山村的家。1945年初的一个早上,沈义成看到五四村与康城一带,有大部队在移动,望过去是黑压压一片。后来才得知是新四军来了。

  时局变化非常快。日军此时也在三桥一带频繁出动。沈义成记得1945年6月的一天,他正回家时,在三莫线附近被两个荷枪实弹的日军跟上了。日军要干什么?

  让沈义成意外的是,日军令他到农民的菜地拔菜,然后将菜送到三莫线上的五里桥(现高峰桥)。到了五里桥,沈义成看到日军正在修筑被损毁的五里桥,桥边还架起了土灶,沈义成意外看到日军的灶边竟然也没有什么可食用的食物了。

  显然,日军正在加紧修通三莫线上损毁路段,修通道路才能向庾村、莫干山进发。

  沈义成隐隐感到日军也是快没得吃了。这与五年前高峰之战时,高峰村村民向记者描述的日军食物充足的场景大大不同。

  德清县抗战大事记中,有这样的记载:1945年6月,日军侵占庾村、莫干山。国民党武康县政府迁至杨坟。

  当时,日军占据着莫干山山顶。筏头后坞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国军有四个勇士,想教训一下莫干山顶的日军。四个人白天上山袭击了日军,将日军一匹战马打死。

  在莫干山上居住了八十多年的97岁老人杜承棋回忆说,一天夜里,新四军上山袭击了驻扎于莫干山山顶的日军,山上的日军连夜逃回三桥埠,从此再没有回到莫干山。

  此时的日军日夜不得安宁。不久,日军投降的消息传来,举国欢腾。

  1945年秋,停办的武康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迁至三合杨坟资福寺复校。沈义成得到通知,再次入学。

  在杨坟的上杨村,记者采访了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对于简师,他们大多印象不深,却记得资福寺里有一口大钟,两个人抱还抱不住,每天五更资福寺的钟声就会响起,远在十里外的塘泾也能听到。那口钟,就是被日军烧掉的。

  上杨村89岁的计宝康回忆说,资福寺大殿在简师搬来的前几年就被日军焚毁,在一天上午的十点左右,他正在杨坟街头玩耍,忽然看到资福寺上空浓烟冲天,惊恐之余,即发现资福寺方向有日军下来,当即逃进附近的油菜地,那时候油菜花开得正旺,计宝康很容易躲藏了起来。日军离开杨坟后,计宝康曾经跑到资福寺察看,发现资福寺内一片狼藉,前面的大殿荡然无存,大殿内的大钟被大火的高温融化,成了铜块。

  莫干山镇燎原村94岁的盛梅林告诉记者,他虽然不是杨坟人,但他在抗战时期,在杨坟待过不少时日,与日军进行过正面交锋。那时候,杨坟处于国统区的边缘,东面的平原地区属于沦陷区,所以杨坟成为国军与日军争战的要地之一。日军除了出动飞机扔炸弹外。还常派兵进入杨坟搜寻中国兵,焚毁资福寺目的就怕寺内藏着抗日武装。

  上杨村94岁的胡如庆老人回忆说,资福寺被日军焚毁时,他是村里的一名剃头匠。那时候,资福寺里早已不见香客,仅剩一位孤独的老和尚,村里人都称他为“大脚风和尚”,他常去资福寺为大脚风和尚剃头,资福寺里残留下来的房子已经破旧不堪。

  沈义成回忆说,在资福寺学习期间,只剩一个班的学生了,后来学校又招收了一个班。这样有了两个班,一个春季班和一个秋季班。而原先在初中就读的初二初三学生转学到了杭州等地。此时,学校已经变成纯粹的简师了。

 近日,记者来到杨坟资福寺,一座规模宏大的新资福寺正在建设之中,当年的衰败景象早已消失在岁月之中。

  当年的资福寺坐北朝南,北侧依山,山上是茂密的山林。可以想象,当年中国军队驻扎于此,极容易占据有利地形,上山与日军作战。

  计宝康说,虽然当年他家不在寺旁,但清楚记得当时资福寺内确实来过一批师生。计宝康说,当年村头路边常有一批老师学生进出。他们住在资福寺靠东边的客堂里,大概有七间屋,门是朝西的。

  曾在资福寺读书的沈义成回忆说,武康简师办在资福寺的时间非常短,不到半年时间。当时,前面的大殿被日军烧毁了,后面的观音殿损毁了一部分,但仍可用,教室设在后面的观音殿中。

  七十多年过去了,资福寺的大钟被日军烧毁后,早晨的钟声再未响起。但是,资福寺在它最孱弱时候慷慨地接纳了在抗战中诞生的德清最早中学,为我们延续了无声的警钟。

作者: 记者 宣宏 吴志豪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