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漫步德清 >> 天下德清人
文字:   打印

俞亚平:两度入滇“找”罪受
时间: 2015-03-31 来源: 作者: 记者 陆晨晖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人物档案

  俞亚平 1969年出生,武康镇塔山村人。昆明特塑商贸有限公司、昆明联洋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浙江德清昆明商会执行会长。

  俞亚平的父母都是农民,因为家里有四个小孩要养活,所以家庭条件并不好。从小,想让日子过得好一点就成了俞亚平的简单心愿。为了这一平凡的愿望,他在1997年、2008年带着拼搏的劲头两度入滇,经历人生起伏。只准前进、不知后退的俞亚平最终在两千多公里外的云南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离家创业路上的艰难让俞亚平直言“真的无法形容”,说出来的种种只是可见的冰山一角。因为不想让待在遥远家乡的父母担心,所有的酸苦他都一人尝、双肩扛,却也把意志锻造得格外坚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实现最初愿望的路上。

二下云南:“趁年轻闯好点”

  俞亚平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长大。身为家里独子的他,自觉有着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想要靠自己不靠父母,让日子过得好一些。”而这也成为了俞亚平从小就许下的心愿,并为之坚持拼搏了数十年。
  十八九岁时,俞亚平便开始单枪匹马在商海沉浮。看准了德清的竹资源,小小年纪的他做起了竹生意,但他始终认为:“在德清做生意,我的实力算一般。”于是,在1997年,28岁的俞亚平将目光瞄准了云南。
  俞亚平的姐姐和姐夫早在1992年就去往云南“淘金”,是最早一批去云南的德清人。因此,俞亚平对云南并不算陌生。“云南的经济水平比浙江要低,相对的,创业门槛也低,生意好做。”拥有经济头脑的浙江人在当地占尽优势,而俞亚平决定在云南经营烟草,因为“云南的烟草很有名”。
  但随后国家有关烟草的政策缩紧,私人经营不被允许。去云南四年后,俞亚平回到了德清,做起了房产中介。但他对自己仍不满意,因为心愿并未完成。“我没赶上房地产的黄金期。”2008年,在房地产渐渐红火的时候,俞亚平却再次前往云南。

两办公司:“淘金”的背后是吃苦

  这一次,俞亚平没有立即动手自己干。他先在姐姐的公司帮忙。因为身上的钱不多,也不想向姐姐讨要,去工地谈业务的时候,俞亚平都是坐着马车去的。马车是云南的代步工具之一,一二元的价格在俞亚平的承受范围内。但马车一般只能走三四公里,剩下的路程就要靠自己步行。
  炙热的太阳灼烤着大地,在太阳底下慢慢行走的俞亚平很吃力。“年近四十了,体力也不是小伙子了。”他笑着回忆这段往事,却也难掩当时的艰苦。在当时,好好吃上一顿对于俞亚平来说也有些奢侈,为了省钱他经常一个人吃碗面或者饺子就对付过去。一连几个月都是这样。
  当时俞亚平住在姐姐家里,但总会觉得不自在。终于在2009年底,他放开手脚准备大干一场,开办了昆明特塑商贸有限公司,主要进行建筑工作。新公司成立的第一年,俞亚平过得很艰难,“都有点坚持不住。” 因为要照看铺子,他经常随便吃东西将就,“胃也变得不是很好。”
  那段时间俞亚平常常质疑自己,为什么要跑老远来找罪受?其实在家里照自己的水平也能温饱了。但他很快被自己说服,要把拼搏的精神坚持下去,“男人就要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地。”
  但这一切,俞亚平从未和家里提过。母亲知道他的身体不太好,因为太远照顾不到也曾反对他到云南,最终被儿子劝说想“趁年轻闯好点”,才勉强同意。“告诉父母的话,他们肯定会担心,所以我不会和他们说难处,就是报喜不报忧。”酸的、苦的,俞亚平通常都是自己消化,“我总是想先苦后甜,所以还算能吃苦。”
  第二年开始,公司有了起色,俞亚平终于拾回了信心,随后公司一年比一年好。2013年第一家公司步入了正轨的时候,俞亚平又创建了第二家公司——昆明联洋商贸有限公司。
  身边的人都按照云南当地的称呼,叫俞亚平“俞师”。他解释:“其实就是俞师傅。我和工人都像朋友一样相处,也比较随便,不太喜欢人家把我当成经理。”大家相处得愉快,自然劲也就往一处使。
  终于,俞亚平在事业上更加得心应手,而他最初的愿望也变得真实可感。

身在异乡:老乡出来打拼都不易

  俞亚平在外多年,身边因为亏本回家的浙江人不少,这让他更加珍惜现在,体悟良多:“做事情哪会有一帆风顺的?磕磕碰碰总会有,要经受得起,意志力要够坚强。”
  在云南的德清人很多,俞亚平和几个德清老乡在云南也会搭手做点小生意,“就和亲兄弟一样。”他坦言,去年3月刚成立的德清昆明商会还未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俞亚平的设想是老乡们可以经常聚会、交流,也可以共享人脉资源。
  “大家出来打拼都不容易,老乡之间是有亲切的情感联系的,这样的平台可以让大家相互之间帮帮忙。”
  尽管在云南呆了很久,但俞亚平一直打算要回来。“我的根在德清,我肯定是要回到德清的。”俞亚平坦言不想在云南养老,他还是想念着自己土生土长的老家。
  而平时,俞亚平也一直在关注德清,想参与一些德清的经济项目,进行投资合作。
  “可以从小项目做起,参与一下。”他认为,德清要与他们这些游子建立信息互通,“德清的变化太大,我一年回家两三次,对德清的了解都不够。”建立信息交流之后,他们这些在外的游子能够更加了解家乡的环境,能够多体味家乡的新变化、新成绩,能够多参与家乡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