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墙”,顾名思义,要么墙本身有“文化”渊源,要么就是“文化”载体。它的功能早就被睿智的中国人开发出来,从古至今,都在沿习。尤其是美丽中国建设时代,“文化墙”成了化腐朽为神奇的一面标杆。
当下,国家虽不极大富有,但物质正渐渐丰盈,而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呼唤精神给养,于是“文化墙”的功能就被发扬光大,成了一道美化人们心灵的别致风景。
不论城市和乡村,也不论高雅和俗气,“文化墙”的功能比较单一——美化人们的眼界和心灵。它就是那么纯粹,风雨不动,稳稳地传递人类智慧的光芒,让匆匆行人在短暂的停留时,获得片刻的安宁。对与错,它并不关心,只是一心要给人们“稳稳的幸福”。
然而,“一石激起千层浪”,“百首唐诗33个错字”,这堵墙惹祸了。不明真相的群众,也分不清是墙的错还是人的错,反正是连墙带人一起送上了审判席,当真是尴尬无比,有辱斯文。不管是繁体字还简化字,那都不是事儿,“文化墙”被认为没文化才是重点。本该是城市的亮点,却成了的污点,可笑之外,也太可惜。
一堵墙的功能有多大?我们可以用历史事实来佐证,众说周知,犹太人的精神世界里有面墙,被称为“叹息之壁”,又名“哭墙”,这是流浪犹太人的精神家园,一堵墙就撑起一个民族;还有一堵墙在德国,甚至更出名,但不是以促进文化交流为目的,而成了“冷战”的符号,一堵墙就割裂了一段历史。因此,墙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人们如何使用它,特别是被冠以“文化”的名头,更应该慎之有慎。
“文化墙”出糗当然不美,再“美如画”的文化也要生出几分尴尬。正确发挥“文化墙”的功用,让其真正成为文化传递的一个阵地,让“文化墙”由衷地发出“美丽”的赞叹,是墙也是人的首要责任。而在这一方面,乡村并不输于城市,甚至更单纯和谐。
“文化墙上画文明”,是乡村“文化墙”的重要功能,它让“美如画”的念想成为现实。雅和俗在墙上交替出现,内容丰富,营养齐全,当真是一个文化大餐桌,有国家政策,有传统民俗,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村规民约......写到此,笔者脑海里已经出现一画“美丽”画卷,墙里墙外不是家长里短,而是温润乡民心灵的精神食粮。
“文化墙”该怎么书写“美丽”中国?其实,质朴的乡人已经给出了答案:爱自己的家完,用责任去浇灌。如此,墙上中国才有淡淡墨香,所有关于墙与人的对错纠结都如烟云,不吹自散了。
墙壁上的历史,文化的象征,爱怜还来不及,怎好怠慢?厚重的中华文化如这厚实的墙壁,它的美丽全都写在脸上。(子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