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文字:   打印

家风正则民风淳 民风淳则社稷安——浙江省依托家训家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间: 2014-09-25 来源:浙江文明网 作者: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运用家训告诫家人、教导子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教育子孙后代最基本的形式,发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家训的核心内容“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24个字尤其是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是一脉相承、基本契合的。

  在浙江,家训家风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浙西的山村、浙中的水乡,不少宗族都将他们家训记录在姓氏族谱、祠堂砖墙之上,不仅教化了本家子弟,更在潜移默化中让临近乡民也深受熏陶。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侵袭,传统文化削弱、社会价值观多元多变的倾向特别突出。同时,人们对传播道德风尚、宣扬好人好事、教育子孙后代的需求也日益凸显。时代呼唤家训、家风的回归。按照刘奇葆同志提出的“要适应现代社会家庭组织、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加强以孝亲敬老为基础的家风家教建设,把中华孝道和敬老之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讲话精神,根据中央文明办“以‘好家风好家训’为重点,大力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把家风家训作为民风建设的基础工程”的要求,浙江省积极顺应时代呼唤、回应社会期待和群众呼声,在全省深入开展了“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

  “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以现代视觉重新审示家训文化,汲取营养,赋予家训新的内涵和教育使命,通过寻找、征集、传播、传承“我们的家训”,激发人们心底的道德情感,建设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引导人们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

  一、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寻找“我们的家训”,使核心价值观见物见人见事

  “家训是一个家庭对社会作出的道德承诺”。依托浙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名人辈出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民间具有深远影响的优秀家训、名人家训,见家训族谱之“物”、邀优秀家训后辈之“人”、讲述家训教益之“事”,使“家训”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重回人们视野,得以有效地传承与弘扬。

  一是动员群众自荐。积极利用浙江发布、浙江日报、浙江卫视、浙江之声、浙江在线、宣传半月刊、浙江文明网、钱江晚报等媒体官方微博、微信、手机报、浙江格言短信征集平台同时推出“寻找‘我们的家训”活动,开设网络、微信专题窗口,发动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和网络知名博主展开家训话题讨论,扩大活动影响,有效激发百姓自荐、推荐身边优秀的家风、家训,深入挖掘百姓身边的好家训好家风及家训家风感人故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吸引了400余万群众参与,群众自荐家训2万余篇。

在绍兴市,陶成章烈士后人是知名的教育世家,其嫡孙陶永铭和玄孙陶立,说起陶氏家训,侃侃而谈。

  二是组织媒体采风。开展寻找“我们的家训”媒体采风活动,由省文明办、浙江文明网及相关省级媒体对各地遗存家训进行摸底调查,以典型家训为主线,以普通群众为对象,以“家训家风”进村入户、进校入文化礼堂为切入点,重点突出优秀家训、良好家风对市民、村民成长的作用、对家庭成员以及对本地群众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在活动期间,发掘推出了杭州临安市“一门钱氏千家训”;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郑氏规范》进乡土教材;临安市清凉镇下好家风;宁波市镇安小学家训教育融课堂;绍兴上虞区“村规到村,家训入户”;安吉县15万户家庭立家规;嘉善县杜鹃小学运用袁了凡“功过格”修身方法育品德;海宁县盐官镇廉政家训用于党风廉政教育;绍兴市教育家陶成章祖孙六代谈家训;周总理十条家规风范园;兰溪市诸葛八卦村老少背诵《诫子书》,家家为训《诫子书》;文成县刘基故里南田村,700年刘氏家训惠子孙等一大批好家训好家风传承地,参与媒体对此进行深入采访,报道推出了一系列优秀家训和家训故事,掀起了活动的舆论高潮,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各地媒体也纷纷通过走访采风、跟踪报道、综合新闻评论等形式,深入企业、学校、社区、文化礼堂和百姓家庭进行相关采访,在平面、网络媒体上设置问卷调查,唤醒人们的家训情结,从普通人生活中感受家训的影响力。

  三是邀请专家访谈。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举办网络访谈等形式,邀请省内外专家,对什么是家训、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家训的遗存、传承的现状和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家训对家庭、个人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通过活动,让人们了解家训、了解家训背后蕴含的道德含义,在家训的熏陶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自觉地践行核心价值观。如: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肖群忠作客浙江人文大讲堂,就家风、家训、家规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意义,和现场观众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邀请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兼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吴光教授和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院长王长金教授做客浙江在线、浙江文明网与广大网民一起进行深入探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网民对家风家训问题的关注和参与。

  (二)征集“我们的家训”,把核心价值观用好用新用活

  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我们的家训”活动中来,顺应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需求,用“好”话语权、善用“新”技术、用“活”民间智慧,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合推、名人与普通人共叙、媒体与市民互动的方式,面向全社会广泛开展优秀家风家训征集活动。

  一是彰显微力量。在集中推出电视、报纸、网络系列访谈节目和专版、专栏,围绕家风家训话题进行访谈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网络等新型媒介传播速度快、群众参与便利的优势,在各参与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平台、手机报、浙江短信征集平台、手机APP客户端等新媒体上,以图文形式,发布家风家训有奖“征集令”,广泛征集身边的家规、家训故事及线索,推出优秀家训向群众广泛宣传。活动开展以来,微博、微信传播和转发量达212余万条。

  二是突显大众化。不仅挖掘整理了历代名人、知名公众人物的家风家训,如临安市吴越王钱镠“钱氏家训”、长兴县朱熹“朱子家训”、嘉善县袁了凡“了凡四训”、浦江县郑义门“郑氏规范”、兰溪市诸葛镇八卦村诸葛亮《诫子书》、衢州市南孔“孔子家训”、文成县刘基“刘氏家训”、清代清官许汝霖《德星堂家订》,还挖掘整理了近代的周恩来家规、蔡元培家训、陶成章家训、秋瑾家训、金庸家训、陆游家训等等,以及造访知名企业方太电器、星光集团寻找家训,同时也将视角更多地关注出自普通家庭的家训家规,如杭州医生达式华的家训“困难留自已,方便给他人”、鲁迅故里居民周筱儿《朱子治家格言》倒背如流、宁波市民邵莉(胖妈妈热线)给女儿立新家规等,让知名人物与普通百姓一起畅谈家训对自身成长及对家风形成的影响和作用,展示民间家训,进一步提升家训典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是体现互动性。在社会层面开展互动交流,通过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在网站上开设贴吧、在微信微博上设立平台等方式,鼓励广大市民、网友、微博微信用户,以文字、照片或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将“好家风、好家训”的内容上传,并不定期晒出所征集的家训家规,引导大家参与留言、讨论、学习和分享,使人们在互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学校、企业、社区利用社会人文讲堂、家长学校、社区沙龙、企业课堂等开展相关讲课、讲座、报告会等活动,吸引群众围绕家训家风主题展开民间讨论和互动,强化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感。

  (三)传播“我们的家训”,令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耳入心

  依托新闻媒体、社会媒介、文化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广泛开展家风家训传播展示活动,促使广大群众在活动中领悟家风家训内涵,感受传统道德力量,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

  一是宣传展示,“入百姓眼”。发动新闻媒体、网络志愿者、微博和微信达人运用报纸、电视、网络、微博、微信、手机APP客户端等平台,将征集到的优秀家训和家训故事,进行持续而广泛的宣传和传播。充分利用宣传册、流动展板、公益广告牌、文化墙、LED显示屏等社会媒介,在主要道路、人群密集区进行大力宣传,有些还拍成纪录片,有的还将好家训通过添加通俗易懂的注解,做成宣传册发给群众,或汇编成书,引导群众知家风、懂家风、重家风。

  二是故事巡讲,“入百姓耳”。挖掘整理出如“钱氏夜访授经”、“周恩来的家规故事”、“浙江民间希望工程——叔蘋奖学金”、“许老爷的铺盖”、“两条家训造就教育世家”等优秀家训家风故事在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上广为传播。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邀请有关专家、组织文明传播志愿者、网络知名博主和家训文化传承地当地长者宣传、讲述家训对自身成长及对家庭、家族和本村、本地的影响,畅谈家风对当地村风、民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展示民间优秀家训,讲好家训家风故事。

  三是活动传播,“入百姓心”。围绕“我们的家训”主题,全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如:走访“好家风”家庭,收集“好家训好家风”故事,开设“好家风”社区专栏,举办“好家风”家庭褒奖礼,建立“好家风”家庭档案,开展“好家风”社会评论,编写《好家训好家风读本》,开办“好家训好家风”故事会,征集“好家训好家风”征文,创作“好家风”文艺作品,进行“好家训好家风”主题班会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从4月活动启动至现在,全省围绕家训家风开展的各种主题活动约800余项(次),这些生动活泼又别开生面的活动使好家训好家风深入到了学校、社区、企业、文化礼堂、“春泥计划”实施村,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涌现了许多群众叫好、百姓入心的亮点活动,如:临安市的“家家有家训,户户好家风”,安吉县的全县家庭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南浔区的百场家训家风故事会,临海市的“好三风”(家风、村风、民风)推广,平阳县的好家训修改提升村规民约内涵,兰溪市的一本《诫子书》,托起德育大课堂等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老百姓参与活动的内在意愿和动力,真切有效地引导了群众修身立德、孝友齐家,使大家明白家风连着民风,民风连着社风,好的家训家风必将带动民风的好转,带来社会风气的根本改变。

  (四)传承“我们的家训”,让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在寻找、征集与展示的基础上,为更加有效地传播家训,从资源整合、结合融入上下功夫,使家训家风活动融入百姓生活,融合到农村文化礼堂、“春泥计划”、“最美人物”、“我们的节日”、“身边好人”评选、党风廉政建设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中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在传承家训的过程中进一步落细落小落实。

安吉县开展美丽家庭“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活动,家家户户都把家训写成书法,装裱起来。

  一是融入日常百姓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为做到“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发动全省群众写家训、立家训,向全省百姓家庭推出家训家风“传家宝”、家训挂厅堂活动。家训家风“传家宝”,就是将各个家庭传承和新立的家训写入“传家宝”,作为家庭全体成员立身处事、持家治业的行为规范,个人修身的方法和家庭传世的精神财富。家庭成员外出求学或就业时,父母除给予物质东西外,还可以给予家训家风“传家宝”这一精神财富让其随身携带,并随着子女的迁移和成长,得以代代相传。家训挂厅堂,就是将家训书写制作成匾额、条幅,挂在门楣、厅堂之上,使家庭成员低头不见抬头见,久而久之,就渗透到人们的心灵之中。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有60万户家庭新立了家训,近20万户家庭家训上了厅堂。通过这样的形式,使道德教育渗透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各个方面,使好的家训家风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成为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成为群众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而然、习以为常地遵循核心价值观。

  二是融入诚信、友善、勤俭、孝敬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家训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含着诚信、友善、勤俭、孝敬等主要内容,家训规范了这些方面的行为操守,教导着这些方面的处世之道,通过这些方面的修身,达到持家治业的目的。因此,家训能够很好地融进我们当前开展的诚信、友善、勤俭、孝敬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有效地影响着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问题,培育人们以诚立足,以善做人,以俭养德,以孝为本的自觉性。如:平湖市在打造“诚信平湖”时,挖掘诚信家训,通过讲、传、写、立家训的方式,培育良知,信用经商,诚信做事,诚实生活;温州市用家训家风,在温商中评议“守法户”、“信用户”,传承和发扬诚信优良传统,借助家训家风,挖掘温州人勤俭持家的好家风;金华市结合家训家风,开展“节俭惜福”五大行动;临安市开学第一课,勤俭养德好少年,每天节约一桶水。

  三是融入中小学德育教学。在学校、在乡村少年宫,各种家训家风为主题的班会、征文比赛、演讲歌咏、故事会等活动层出不穷,把家训家风与校园德育、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等有机结合,编入校内课文、校外读物,不仅给如今的学生补上了家训家风这一课,而且使家训家风教育走进了课堂,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家训,传承家风。在家长学校里,组织家长、学生和老师围绕家训、家风对个人品行、道德操守的影响等话题共同展开讨论和评议,动员家长为了孩子、为自已的家庭,立家训,树家风,以“家风”带“校风”,切实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格局,解决道德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更具有特色的是,在儿童、青少年的开蒙礼、成人礼、谢师礼、敬老礼、祈福礼等传统礼仪活动中,融入家训家风内容,让少年儿童在心智启蒙中、在人格形成时,及时得到好家训好家风的熏陶和启迪。

在嘉善县大云镇东云村文化礼堂,当地村民将“点赞”这一互联网的交流方式,搬到线下,看见谁家的家训好,就在展示板上点个“赞”。

  四是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各地收集整理本村优秀家训及家训背后的故事,在文化礼堂中展示,或汇编成册,摆在显著位置。依托文化礼堂开展农民家训楹联书写、书法展示、方言说唱、故事巡讲、家风评比等家训家风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如:富阳市常安镇小剡村文化礼堂,“追根溯源,传承家风”,不仅使广大村民有了“家”的归属感,还为在外乡贤寻找乡愁打造平台;嘉兴市西塘镇红菱村、鸦鹊村的文化礼堂,将优秀家训制作成剪纸、刀刻、书法作品赠送给古镇游客,让更多的人感受“古韵家风”的熏陶;嘉善县大云镇东云村在文化礼堂发起村民家训“点赞”活动,将线上交流方式搬到了线下。更多的乡村把文化礼堂作为家训家风的传承场所,把祭祖、敬老、祈福等包含传承家训家风内容的活动,都放到了文化礼堂中。同时,结合村规民约的修订,将优秀家训的内涵融入其中,使村规、村训更具道德感染力,有效地促进文明乡风、淳厚民风的培育和形成。

  五是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在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以家训家风宣传实践活动为着力点,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议一议家训、说一说家风,深入开展写家训、立家训、家训挂厅堂、制作家训“传家宝”、开展乡风评议、廉政建设等,进一步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质量。如温州市鹿城区,把好家风纳入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考评体系,向全区人民发出“传承文明家风,共创文明城市”的倡议;绍兴市上虞区专门制定了全区家训提炼展示工作五年规划(2014—2018年),以建设好家风来促进文明成市的创建,提升文明创建的品质。

  六是融入“我们的节日”活动。把家风家训建设融入清明、端午、春节等传统节日活动中,进一步丰富道德内涵,提高育人水平。据初步统计,活动开展以来,各县(市、区)的乡镇和自然村把家风家训建设融入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活动中300余次。如临安市的“一个钱王千家训”、长兴县的“朱子家训传千秋”、嘉善县的“两张粽叶一把米,一本《功过格》来修身”、兰溪县的“人人背诵戒子书,家家遵其为家训”等等,为“我们的节日”增添了文化传承的内涵和崇德的风范。

  七是融入“最美”教育实践活动。把好家训、好家风融入寻找、评选“最美家庭”、“最美乡村”、“最美人物”等“最美”系列评选活动,在寻找中注重修身立德,在评选中,看重良好家风。如,全省开展的寻找浙江“最美家庭”暨第九届浙江省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加入了好家风的要求;温州市鹿城区的“传承文明家风,共创文明城市”考评;湖州市的发现“最美家庭”共寻好家风、“美德在我家”共传好家风、“五评活动”共育好家风;临安市的全市“好家风”家庭评选;安吉县的“美丽家庭”立规等等,为“最美家庭”、“最美乡村”、“最美人物”呈现了之所以成为“最美”的内在原因。

  八是融入“春泥计划”实施。在暑期大学生志愿服务下农村、关爱留守儿童、辅导“春泥计划”实施点期间,进行“优秀家训与身边道德”为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向各下村大学生志愿者下达任务书,提出向学生、家长宣传家训、家风知识、指导青少年背诵优秀家训、讲述浙江优秀家训、家风故事等七项具体要求,让青少年从小认识、了解家训家风,弘扬传统文化,播种下道德的种子。

  九是融入党风廉政建设。以海宁市为例,该市依托历史悠久的廉政家训、清官谏官典型,将家训引入廉政教育,通过举办“廉政家训研讨会”、“地域廉政文化论坛”等方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廉政家训挖掘,编印廉政家训图书,开展廉政家训论文征集、廉洁故事演讲比赛、廉政家训小品脚本创作,制作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图板巡展。多年来,以“习家训促廉政”为主题,将廉政家训融入党风廉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清廉自律、操守第一的廉政家训,深刻触动当地广大党员干部的内心,极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洁身自好,廉洁奉公的自觉性。

  十是融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积极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写家训家规,带头讲家风故事,带头践行好家风,做孝敬老人、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和谐邻里的模范。让广大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访家风、走访对“四风”问题的意见,通过“访、评、晒、传”四步曲,扎实推进“好家风”家庭评选活动,推动“家风村风民风”的新变化。

  实践证明,运用“家训”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心底的崇德向善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引导人民群众积极追求真善美,凝聚健康向上的正能量,使“家训”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传播,使之重新成为老百姓对子孙进行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教育的传家法宝。同时,通过开展“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可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感和认同感,创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社会环境。更有效的是,能使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在吃住行这样的生活琐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起自已小家的正向价值观,从而日用而不知地践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核心价值观。

  二、活动的几点启示

  活动自开展以来,在群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受到了群众的真心欢迎。久违了的家训,宝贵的家风,终于以新的面貌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以新的使命重归百姓家庭。这次家训家风活动之所以受欢迎,我们体会有这么几点:

  一要抵“心”触“魂”。精神文明建设做的是人心工作、灵魂事业,如果不抵人心,不触灵魂,就很难有好的效果。反观我们有些活动,或内部循环,或靠组织动员,“被学习”、“被参加”,缺少内在的动力。而这次家训家风活动明显不同,群众表现出来的参与愿望,积极程度,对活动的高度认同,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活动之初,在与学校老师、家长、社区工作者、居民、以及专家学者的接触中,有这么几个观点比较一致:一是家训家风活动是一项教化人心、触动灵魂的活动,是老百姓自己要参与的活动,而不是“被参加”的活动;二是优秀的家训家风折射的价值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是一致的;三是家训家风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四是赋予家训新的时代内涵,需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发扬光大;五是一致认同“家训是一个家庭对社会的道德承诺”。所以这个活动一经推出反响就好,参与踊跃,一些学校、社区和个人都主动找我们联系,要开展这项活动。我们在有关学生、老师、家长、社区作家训家风相关问卷调查中,60%的家长认为家训对孩子行为规范、个人品格的培养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对孩子将来立身处世、修身齐家具有穿透灵魂的久远影响。超过一半的家长会考虑在这次家训家风的活动中树立自家的家训,80%的被调查人认为在当今社会重立好的家训,重树好的家风很有必要,应该大力倡导,对“家训是一个家庭对社会的道德承诺“这一观点的认同度超过了90%。这也说明,家训这一古老的教育方式,虽然长期被封存在故纸堆里,沉寂在人们的心底,但一旦唤醒,即会彰显它教人、育人、立人的力量,依就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很快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二要守“根”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这就告诉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向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精华,向先贤学习育人的方法,直达人心,深入灵魂。因此,在设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时,我们紧紧抓住优秀传统文化这条“根”,把住铸就人的灵魂——核心价值观,汲取先人教育子孙后代的有效方式,古为今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实践,立家训,铸家“魂”,以家“魂”正家风,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清社风,最终达到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同时,要把准中央的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准社会的呼声——群众期待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回归,期待社会风气的好转;把准群众的内心——修身齐家,建设好家风;把准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的道德素养亟待提高。活动证明,抓住了传统文化这条根,把住了人的灵魂,活动必定深入人心,达到铸就中华民族之魂——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三要刻“痕”留“魂”。这次活动收获的是人们内心道德情感的激发、家训家风的回归、群众对家训家风的认同,探索了一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路径,更是给老百姓心底刻下了家训家风的印记,留下了家训这一立身处事,持家治业的传家宝。如果本次活动中立下的家训、家规、家范等,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后,有百姓在用、在传承,这便是我们这次活动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本次活动给老百姓留下的最大精神财富。

  四要植“微”入“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告诉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百姓的衣食住行中,生活细节里,且要成为群众长久的自觉行为。中华民族几千年培育子孙的实践证明,家训中的人生哲理,处世德行无不落到衣食住行、言谈举止这样的细节里,使家庭成员在“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下,学会做人、处世。这种植“微”入“魂”的做法,正是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良策。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这就是家训家风经久不衰,流传至今的原因所在。《大学》有言:“欲治其国者,先齐家;欲齐家者,先修身”,齐家是修身的目标,又是治国的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辟地阐明了家训家风与国家、社会的关系。随着好家训好家风的传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成为人民群众长久的自觉行动。(浙江省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