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绵阳市从社会化、社区化、项目化、规范化入手,广泛深入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突出参与的社会化
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注重发挥党政组织的带动作用。成立绵阳志愿者服务总队,并以县(市、区)、市级党群组织和行政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各行业、驻绵部队为依托,分别组建支队、大队、中队、分队等各级志愿服务队伍,基本形成覆盖全市上下的志愿服务组织。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参与,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开展助农收割、桔秆禁烧、文明劝导、小流域水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带动了更多的党政机关干部加入志愿者行列。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2012年11月,绵阳市成立青年社会组织孵化服务中心,为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活动、获取项目、交流沟通提供便利和平台,一大批志愿服务团体逐步发展壮大,并在全市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注重发挥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联动作用。以社工干部、社区志愿者、社区物业公司为依托,组织各类专业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城区平均每个社区建有8支以上的社区志愿服务分队,常年活跃在社区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市形成了志愿服务的联动效应。
突出平台的社区化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绵阳市注重把志愿者的舞台搭建在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主体作用,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针对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和其他困难群体,开展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实现志愿服务的就近就便。在每个社区均成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配备1—3名专兼职人员,招募培训志愿者,完善设备设施,建立关爱台账,组织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与志愿服务组织和服务对象的有效对接。开展“千名干部进社区”、“双联活动”、“双报到”等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社区,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等方式,帮助解决社区困难和问题。
突出活动的项目化
抓好志愿服务项目的发布、认领、评审、资助等环节,以具体项目带动志愿服务的常态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和社会需要,推出一批志愿服务项目,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各级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服务组织可根据自身情况认领项目,政府和爱心企业对认领的项目进行评审并给予扶持和资助。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一批志愿服务项目,如“远眺计划”北川品质助学项目,平武县贫困助学项目,“加油!乡村夏令营”关爱留守儿童项目,“青鸟之翼”志愿助残项目,“爱心计划”特殊儿童关爱项目等已形成品牌,受到社会爱心企业和人士的积极资助,在全社会产生良好反响。爱心企业通过资助,既履行了社会责任,又扩大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突出工作的规范化
制定《绵阳志愿服务总队章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制度》,从组织管理、队伍建设、招募注册、培训记录、活动保障、激励回馈等方面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进行规范。重点完善三项制度:完善记录制度,开发志愿服务信息软件系统,为注册志愿者发放配套IC卡胸牌,记录志愿者个人信息和在不同地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情况。完善激励制度,根据活动记录,对志愿者进行星级评定,并表彰一批优秀志愿者组织和个人;明确拟晋升的公务员每年志愿服务时间不少于50小时,要求学校把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评定,对企业和个人积极参加和捐助志愿服务活动的,在政策范围内给予税收优惠。完善保障制度,将志愿服务必要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发动爱心企业和组织,积极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与国有保险公司合作,为每位注册志愿者提供意外伤害人身保险,解除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开展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