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文字:   打印

张家港塘桥镇:文化古村人更美
www.dqnews.com.cn 2014-07-22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张家港市塘桥镇金村村文明创建侧记

  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市东南,有个文化古村叫金村。近几年来,这一原本地势偏僻、无人问津的地方,在城乡一体文明春风吹拂下,走上“文化立村、经济强村、生态美村、旅游兴村”之路。市、镇、村投入上亿元,实施了文化老街道改造与传统村落“美丽村庄”建设,展示出一片古韵新貌,引得上至省长、下至普通游客青睐。

  金村,历史上称“慈乌村”,取自“慈乌返哺”之说。慈善是金村历史文化特质之一。一代宗师吴昌硕在题《慈乌村图记》中有诗赞美“安得移家此中住,卜邻更有素心人”。如今,这片慈善之地,在文明创建中,既注重环境“外治”,更注重人的素质“内修”。 

  “环境变了,人也美了”

   “这里真美,太美了”,今年530日下午,亚洲新闻联盟成员媒体摄影记者踏上了金村,外国友人无不被这片“世外桃源”所吸引。

亚洲摄影家在金村拍摄

  走进金村,宽阔整洁的村庄大道两旁,花草摇曳,融入现代元素的明清式建筑,高低错落,古色古香,给人清新、恬静、柔和的美感,成为苏州市级美丽村庄示范点,醉人的原生态风光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让每一位游客流连忘返。

  “金村前些年,也就是个普通农村,有的地方脏乱差,如今,这里天翻地覆,街也美了,地也绿了,水也净了,墙也白了,空气更清新,原来常住市区儿子家,看到老家变了,又住了回来”,家住金村老街的陈秀娟老人深有感触“环境变了,人也美了”。

  在城乡一体文明推动下,金村明清老街,沿街老房子也改造的更加典雅。家住沿街的陈秀娟老人与丈夫周兰保一合计,花12万元,把老房子改造成别具风格的四合院,配合村里大环境整治,主动义务打扫周边环境。古朴的花格窗、火红的灯笼、干净的居室,竟然吸引了一批批客人前往参观。“村美了,有人来参观,我们感到有面子”,于是,老人一家总是彬彬有礼,做好古村文化向导,当好环境卫生志愿者。

  “金村周边有数十家工厂,前来租房的新市民多,以往环境卫生较差,东家不管西家,如今,每个角落都干净、整治,现在谁家乱抛乱掷,就会引来指责”、“大家都很注重环境卫生,连贴小广告的人,都感到不好意思留‘牛皮癣’了”,这不只是陈秀娟老人感触,也是金村村民自觉行动。

  9组村民组长邹明明老人,20年前曾因挺身而出、勇对歹徒,被媒体报道过。如今,这位爱管闲事老人,依然从事着公益活动,每天巡视着村庄一草一木,当好文明“护村哨”,那儿有不卫生行为,就进行劝说,主动捡拾地上垃圾。村里成立了60多人环境保洁队伍, 12名文明监督员建立文明岗,日前,村里成立了慈乌志愿者护村哨,这里的一砖、一草、一水,都显得精神了。

  “慈善村里,人更善了”

  今天,走向金村街头,粉色的墙上,见不到小广告,一幅幅以苏州园林花窗格为元素,写有“爱”、“仁”、“义“、“慈”、“善”的公益宣传招牌十分亮丽。

宣传氛围

  今年,村里整理了“古村家风家训”与道德内涵的《金村故事》。有位叫金希才的老人,拿出金氏祖宗传承的家风家训史料,请书法家写了装裱好挂在厅堂上。

  传统民居院落门墙上,多了一块“五星文明家庭”牌子。这块 “五星文明家庭”牌子设计的与文化古村风情相协调。当村干部前往挂牌时,引得百姓一片赞同:“金村人,文明人,我俚都光荣”,一位还没有挂上牌子的阿姨,看到人家墙挂了文明牌,以为自家没轮到,“这怎么行呢,没有这块牌子,以后如何出门”,“阿姨,你家卫生干净,家人勤劳,孝敬老人,各方面做得好,会给你挂牌的”,等到轮上时,这位阿姨才放心。许惠萍阿姨在村里开了个农家菜馆,以“金村无公害”农产品招引客人,生意倒也火红。最近,村里要辟文创建公益宣传墙,墙面就在她店一侧,制作时挡了她家店门。可她看到自家也多了块“五星文明家庭”牌子,感到与村里“据理力争”,有点说不过去,干脆暂时停业,让村里好好制作宣传墙,等重新开业后,自己店里也要打出块“诚信经营”招牌。

五星文明家庭挂牌

  金村人崇尚古贤道德范,上了点年纪的,提起旧时金村,总会说“金家村,好人家”,多少能讲点金村进士、举人、黄浦学子、金七抗倭等故事。金村有处叫园茂里的旧楼房,19267月,5名金村青年,在这里秘密入党,成立中共金村党支部。如今,园茂里得到了恢复,成为金村革命志士、历史乡贤事迹展馆、道德教育基地,接待了5000多名社会人士、青少年参观。日前,散居在各地的1926年金村党支部成员“红后代”相聚金村,看到古街老村与文明美丽、红色与人文道德交相辉映,不禁感慨“故乡依旧朴实,可以告慰先辈了”。

乡村医生陶雪华为患者诊疗

  金村人更崇敬今日“身边好人”。在文明创建中,金村好人之花竞相绽放。“要说好人,就说村里赤脚医生陶雪华吧,他几十年行医,今天,依旧背着药箱,风里来雨里去,就是半夜也要出诊”、“老板娘王银花,人热心,很尊敬村里老人,帮助过困难学生,看到家门口有块一块空闲地,化2万元购置了健身器材,供左邻右舍健身”、“村里有位‘全民超人’叫时勤,人勤快,村民有求找他,总会得到帮助,老时从义务打扫街头垃圾、修换电灯、制作群众表演道具、搬运广场舞音箱等等,好事做了一大堆”、“爱心人士每年赞助金村庙会上百万元,也是真心英雄。村里老板每年轮流作东,请来戏曲名家表演,也该宣传宣传”------说起身边好人,被采访的多位村民“七张八嘴”。日前,村里在评比“五星文明家庭”中,设立了“好人墙”,“这些好人都是普通群众,我们信得过”,朱锦生老人说得中肯。

  “文化村里,人更文化”

  作为千年文化古村,金村文化底蕴深厚。如今,在文明创建的引领下,金村无论建筑风格,还是氛围布置,都显得富有人文气息,在文化环境熏陶下,金村人变得更文化了。

好人墙

  让金村人引以为豪的是,金村不仅有《金村小志》、《金氏家乘》等历史典籍,还公开出版了《金村历史文化丛书》,作为乡土教材,融入全民阅读中,让许多金村人变得更“古董”了。如今,从街头到茶馆、文化广场,总有人为金村往事津津乐道。退休老同志吴益民、周正刚、金士良、王士霆等老同志,经常聚在一起,为挖掘古村人文资料出谋策划,探讨金村历史文化传承。王士霆还编写了《读书成才名言录》、《世界42位名人故事简编》等小册子,送给村民阅读。听说村里正在整理文化遗产,金正球老人拿出民国前压箱宝贝---200多册“金村宝卷”,供民俗专家和地方志人员研究。

  朱锦生老人自订20多份报刊,免费供群众阅读,自己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与村民讲国家大事,讲金村历史与变化,他最得意是的书架上有套乡家乡的《金村历史文化丛书》,自己也收藏了些旧书视作宝贝,还向市档案馆捐赠了历史档案。

  提起金村文化,金村人最得意的就是“金村庙会”。金村庙会北宋就有,明代时有了纪念抗倭英雄“金七”活动。以“缅怀英魂,传承道德”主题,金村已连续七年主办万人次参与的金村庙会,村民身穿各式艳丽的民俗服饰,举行民俗文化表演。“参加庙会民俗文化表演的村民有700多名,这么多的人参与活动,村里无力支付报酬,全凭文化情缘”、“村民有需要,我自己也喜欢,民俗文化是老祖宗传下的遗产,传承好也是功德无量”,提起金村庙会,退休老同志孟正华有太多的话要说。

  老孟是民间文艺爱好者,早在三十年前,老孟就在村里组织过民俗文化表演。退休后,闲不住的老孟,设想在村里在延续多年庙会文化基础上,成立一支规范的农民艺术团队,把庙会上民俗文化,移植到群众文化大舞台。为此,老孟把全部的心扑在金村庙会和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活动上,被视为编外“村官”。通过走村串户、电话联系,组织协调村民参加,终于组建起金村农民艺术团,后称慈燕艺术团,老孟担任团长,亲自策划活动、指导制作与选购道具,不顾高温酷暑,与队员一起练习、编排新节目,搬运道具、音响,样样干在前。

表演队伍

  正是老孟对民间艺术的执著追求,感动了太多村民:“孟团长,我们听你的,我们不要钱,只要活动随叫随到”。“孟团长”带着艺术团,不仅出现在金村庙会上,还参加市、镇文艺活动几十场次。今年春节前,孟正华在全市文化舞台作了个演讲报告,谈起与金村民俗文化的情结,老孟不会普通话,最土的方言,竟然博得全场掌声。

  金村庙会体现民俗文化还俗于民。30支队伍、700多名队员,自然少不了一批骨干。与孟正华一样,太多的人冲着“热爱”两字,自愿担当文化人职责。今年47岁的金雪琴阿姨是村文艺骨干。村里成立农民艺术团时,她主动担当起挑花篮队队长,每天晚饭后与乡亲们一起排练节目,严格要求每个动作协调整齐。近年来,她还自学了广场舞、交谊舞、太极拳,学会了再教给乡亲。今天,原本远离城镇的偏远之地,竟然有上千名村民在民俗文化和社区文化舞台上一展伸手,得益于一批热心的文化骨干。文明创建,让乡野平添了文化风景。(张维民)

作者
分享到:

相关稿件